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财经大学土地资源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宜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宜评价的区别与联系主要表现为:

(1)区别

土宜是土地自然适宜性的进一步认识,土地自然适宜性一般只考虑某些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而土宜考虑特定植物的特定品种或特定产品的某些品质性状。它比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针对性更强。

(2)联系

两者使用的评价因子和评价方法基本相同,土宜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在更小范围内的具体利用。

2. 阐述基本农田的含义、保护对象及其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过程; 并简要论述其对解决当前中国人地矛盾的意义。

【答案】(1)基本农田的含义及保护对象

基本农田,是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基本农田不等于高产稳产田,I 高产稳产田仅反映耕地的生产力水平和质量状况,大部分高产稳产田应划入基本农田,但基本农田还可以包括部分为保证达到某个食物总产要求所必需的中产田甚至低产田; 反之,有小部分高产稳产农田出于特殊原因,还可能转用为建设用地或其他土地。

(2)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基本思路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应在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目的就是通过划定基本农田区来实现农用地的农业利用与非农业利用之间的协调关系,严格控制非农业设占用耕地的规模和速度,保障土地利用以满足“一要吃饭、_要建设”的长远目标。因此,它从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出发,提出本地区规划年内的农产品需求量、耕地需求量及各类建设用地数量,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目标,采用规划区的形式,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定时、定质,并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的手段,把基本农田保护起来。

(3)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工作内容

①规划变量分析;

②耕地需求和供给的综合平衡,确定基本农田数量控制指标;

③根据保护数控制目标;

④规划后的管理与监测工作。

(4)对解决当前人地矛盾的意义

通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保证我国的基本粮食供应,使得在人地矛盾不断升级的当时也先

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防止在高利益的推动下对耕地的荒弃,从而让人地矛盾在有一定限制的条件下得到缓解。

3. 阐述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案】(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一一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土地的基本特性,具有自然和经济的两重属性。 ①土地的资源特性

土地的资源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产性; 区域性; 动态性; 可更新性; 多功能性; 有限性; 不可替代性。

②土地的资产特性

土地不仅具有资源的属性,而且具有社会资产的特性,资产特性主要体现在:商品特性产权特性; 增值特性; 不动产特性。

4. 阐述下列基本概念:土地生产潜力、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气候生产力、光温生产力、光温水土生产力、光温土生产力、光温水生产力、生长期、水分生长期、温度生长期、农业生态区。

【答案】(1)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2)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气候生产力,可分为有灌溉保证的水作农业的气候生产潜力和旱地农业的气候生产潜力(即光温生产潜力和光温水生产潜力),其只决定于作物的品种和当地的辐射、温度条件,不受其他条件限制,是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的生物产量。

(4)光温土生产潜力,是指对于有灌溉保证的土地,认为其水分条件能够充分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直接根据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对气候生产力进行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

(5)光温水土生产潜力,是指对于没有灌溉保证的土地,需要根据光温水生产潜力对气候生产力进行的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

(6)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也称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的生物产量。

(7)生长期,是指农作物可以进行生长的一定期限。水分生长期是指在满足一定的水分条件下的农作物生长期限,温度生长期是在满足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的农作物生长期限。

(8)农业生态区,是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的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

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

二、论述题

5. 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

【答案】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1)太阳辐射又包括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等因子; 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4~0.7μmm 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 光照长度简称日长,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日长因纬度不同而异; 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它随纬度、海拔高度、人气干燥度及季节的不同而异。

(2)热量包括温度、积温、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等因子; 温度的纬度变化是形成地表气候带的热量基础,地表及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来控制。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 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或一年内口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无霜期是每年的终霜期与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它与温度生长期有关,但,但两者并不相等,多年极端低温有杀伤性低温、抑制性低温等,与极端低温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长短等有关; 也与小气候条件有关,特别是在一些过渡性地区,对这种气候条件要特别加以注意和研究。

(3)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般而言,凡对流旺盛、锋面活动强烈、气旋比较频繁、盛行海洋性季风的地区,降水均较为丰富:反之,则降水稀少,降水同时会对当地地形造成影响。答简要分析地貌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的特征? 举例说明。:地貌因素对土地资源的特征的影响:

土地资源的区域变异往往受地质条件和地形因素的制约。不同的地表形态,直接决定着景观的轮廓和景观要素的内部联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土地资源的分布类型、质量特征和利用。与土地资源特性关系最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

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冉分布方面。首先,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降水量也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多,但降水量在一定高度增加到极大值后,则随着海拔高度的继续增加而下降。海拔高度对其他各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方面。

地面坡度对土地特性及其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

各种地貌类型对于土地利用的作用不同。平原一般说来海拔低,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发展农垦、机耕和灌溉,成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基地。而山地丘陵地区,地势起伏不平,土地类型变化复杂,土地利用方式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6. 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主要有哪些成果?

【答案】如果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作为其他规划的组成部分或专题研究时,区域土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