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最初对图形与背景加以区分的是( )。
A. 布生(Bibson )
B. 考夫卡(Koffika )
C. 惠特海默(Wertheimer )
D. 鲁宾(Robin )
【答案】D
【解析】图形与背景的区分最早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提出,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知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
2. 根据如表所示的实验设计方案(A , B 为两个自变量,S 为被试),回答74~76题。
表
(1)这种设计是( )。
A.ABBA 设计
B. 被试间设计
C 被试内设计
D. 混合设计
(2)该实验设计方案中的实验处理数为( )。
A.3
B.4
C.5
D.6
(3)若该设计的交互作用显著,则应进一步做的统计分析为( )。
A. 主效应检验
B. 相关分析
C. 简单主效应检验
D. 回归分析
【答案】(1)D
(2)D
(3)C
【解析】(1)该设计中不同的被试分别接受A 因素的两个水平的处理,属于被试间设计,而每个被试确都接受B 因素三个水平的处理,属于被试内设计,因此该设计方案是混合设计。
(2)A 因素有两个水平,B 因素有三个水平,结合起来组成6个实验处理。
(3)在多因素的方差分析统计中,如果交互作用显著,则需要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
3. Posner 等人应用减数法反应时实验确定了某些短时记忆信息可以有( )两个连续的阶段,这是认知心理学上的重大发现。
A. 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B. 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
C. 听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D. 图像编码和声音编码
【答案】B
【解析】在Posner 进行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实验之前,康拉德通过对字母串的错误回忆实验,发现发音类似的单词正确回忆率最低,因此,认为短时记忆是以声音编码的。但是,Posner 的短时记忆编码实验则证明,短时记忆的信息首先是听觉(声音)编码,之后是视觉编码。
4. 保持量=(认对刺激数目-认错刺激数目)/(新刺激数目+旧刺激数目)×100%,采用这个公式计算,记忆保持量的方法是( )。
A. 再认法
B. 自由回忆法
C. 节省法
D. 系列回忆法
【答案】A
【解析】再认法是指测验中向被试呈现其学习或识记过的材料,并在其中混杂一些新的但与
,让被试根据他们是否学习过来判断,并以“是”或“否”所学习过的材料相似的项目(如单词)
作出反应。本题保持量的计算中涉及新、旧刺激,即己学过的刺激与未学过的刺激,是再认法保持量的计算公式。
5. 在心理学研究报告中,阐明研究所使用的被试、仪器设备和试验程序等情况的部分属于( )。
A. 引言
B. 方法
C. 结果
D. 讨论
【答案】B
【解析】实验报告在方法部分主要阐述:①被试,数目、选择方式、年龄、性别以及分组等情况; ②仪器和材料; ③实验程序,包括指导语、控制条件、实验步骤及统计设计等。
6. 如果自变量是连续的量的变化,则要求所选自变量的检查点,一般( )为宜,只有这样,才能足以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
A.2~3个左右
B.3~5个左右
C.5~7个左右
D. 越多越好
【答案】B
【解析】对于不同的实验目的所选用的自变量数量不同,因素型实验的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函数型实验的自变量水平应为3~5个左右才能足以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
7. 斯腾伯格(S.Sternberg )揭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 加法反应时法
B. 减法反应时法
C. 简单反应时法
D. 选择反应时法
【答案】A
【解析】加法反应时法由斯腾伯格在减法反应时法的基础上提出的,指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加法反应时法的基本逻辑思想是:如果两个因素中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如果这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斯腾伯格采用加法反应时法来探讨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结果发现个体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