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大学材料科学基础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晶体
【答案】晶体是原子、分子或离子按照一定的规律周期性排列组成的固体。
2. 相图中的自由度
【答案】相图中的自由度是指在相平衡系统中,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任意改变而不引起旧相消失或新相产生的独立变量。
二、简答题
3. 高分子链结构分为近程结构和远程结构。他们各自包含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
4. 简述回复再结晶退火时材料组织和性能变化的规律;为何实际生产中常需要再结晶退火?
【答案】(1)回复再结晶时材料组织变化:该退火过程主要分为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三个阶段。在回复阶段,由于发生大角度晶界迁移,所以晶粒的形状和大小与变形态的相同,仍保持着纤维状或扁平状,从光学组织上几乎看不出变化。在再结晶阶段,首先是在畸变度大的趋于产生新的无畸变晶粒核心,然后逐渐消耗周围的变形机体而长大,直到形变组织完全改组为新的、无畸变的细等轴晶粒为止。最后,在表面晶界能的驱动下,新的晶粒互相吞食长大,从而得到在该条件下一个比较稳定的尺寸。
(2)回复再结晶时材料性能变化:在回复阶段,由于金属仍保持很高的位错密度,所以强度和硬度变化很小,但是再结晶后,位错密度显著降低,从而导致强度与硬度明显下降;回复阶段,由于晶体点阵中点缺陷的存在,使电阻明显下降,电阻率明显提高;回复阶段,大部分或全部的宏观内应力可以消除,而微观内应力则只有通过再结晶方可全部消除;回复前期,亚晶粒尺寸变化不大,但在后期,尤其接近再结晶时,亚晶粒尺寸就显著增大;变形金属的密度在再结晶阶段发生急剧増高。
5. 分别叙述下列组图中的图1(b )、(c )、(d )中三条曲线的物理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形成成分过冷的条件。
图1
【答案】图1(b )中,曲线表示边界层附近的温度分布;图1(c )中,曲线表示边界层中的浓度分布;图1(d )中,曲线表示边界层中的熔点随距离变化的曲线。如果图1(b )、(d )中的曲线相交时则会有成分过冷,即当边界层中温度梯度与边液相实际温度即界层浓度分布曲线相切时,是成分过冷的临界条件。如图2阴影部分区域可以发生成分过冷,当温度分布曲线斜率小于切线斜率时则有成分过冷。
图2
6. 实践表明,高度冷轧的镁板在深冲时往往会裂开,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
镁板冷轧后会产生织构,在平行或垂直于板面方向施加应力,取向因子为零,几乎没有塑性,因此,进一步加工就很易开裂。
7. 画一个斜方晶胞
指数。
【答案】如图所示。
.. 并标注出坐标原点和三个基矢(a 、b 、c ),然后在晶胞中画出(210)晶面和一个与(210)晶面等同(同一晶面族)的晶面,并标出它的晶面
图
8. 任意选择一种材料,说明其可能的用途和加工过程。
【答案】如Al-Mg 合金。作为一种可加工、不可热处理强化的结构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优良的耐蚀性能和塑性,在飞机、轻质船用结构材料、运输工业的承力零件和化工用焊接容器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根据材料使用目的,设计合金成分,考虑烧损等情况进行配料,如A15Mg 合金板材,实验室条件下可在电阻坩埚炉中750°C 左右进行合金熔炼,精炼除气、除渣后720°C 金属型铸造,430〜470°C 均匀化退火10〜20h 后,在380〜450°C 热轧,再冷轧至要求厚度,在电阻炉中进行稳定化处理,剪切成需要的尺寸或机加工成标准试样,进行各种组织、性能测试。
三、计算题
9. 截面均匀、成分为的水平固溶体棒在固相不扩散、液相完全混合条件下自左至右区域提纯,试证明经第一次提纯后的溶质分布方程为
式中,z 是至棒左端的距离;L 是液相区长度。
图 第一次区域提纯原理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