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614高等数学与地质学基础之普通地质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层流

【答案】层流是指层流是流体的一种流动状态,它作层状的流动。流体在管内低速流动时呈现为层流,其质点沿着与管轴平行的方向作平滑直线运动。流体的流速在管中心处最大,其近壁处最小。管内流体的平均流速与最大流速之比等于0.5。

2. 波痕

【答案】波痕是由风、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的层面构造。按成因可分为浪成、流水成因和风成波痕三种类型。其中,前两种为浅水波痕。风成波痕多出现于沙漠、湖泊和海滨岸的沙丘沉积中。

3. 岩盘

【答案】岩盘是指为蘑菇状的协调侵入体,又称岩盖。为上凸下平的似透镜状的侵入岩体。岩盘规模不大,直径从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 以酸性岩、碱性岩居多。通常认为,当岩浆粘度较大不易流动而展布不广时,则形成岩盘,反之则形成岩床。基性岩和超基性岩亦可形成岩盘,如济南开元寺辉长岩岩盘。

4. 角峰

【答案】角峰是指当3个或3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冰斗,在刨蚀作用下不断后退,最后包围形成岩壁陡立的金字塔形山峰。由冰斗不断扩大和后退,使山坡受到显著刻蚀,两个相邻冰斗间残留的岭脊,便成为尖锐的刃脊。一般由三个以上的冰斗所夹峙的残留山峰,便成了角峰。

5. 贝尼奥夫带

【答案】贝尼奥夫带是指位于海沟处平行于海沟的震源带。该带连续分布着浅源地震(震源深度0~70公里)、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公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300~700公里),海沟附近为浅源地震,趋向岛弧、人陆依次为中源、深源地震。该带倾角平均为45°左右,但沿岛弧延长方向倾角有变化,约在15°~90°之间。

6. 斜层理

【答案】斜层理是层理基本类型之一。由一系列倾斜层系重叠组成,层系之间界面较平直。层系由同向倾斜的许多细层重叠组成,细层与层系界面斜交。若相邻层系互相平行,各层系中的

细层均向一个方向倾斜,称为单向斜层理。它是当沙浪向一方向运动时形成的,其细层的倾斜方向指示水流的下游方向,常见于河流沉积及其他流动水的沉积物中。若相邻层系相互交错,各层系中细层的倾斜方向也多变,称为交错层理。

7. 新月形沙丘

【答案】新月形沙氏是指单一风向下发育的简单沙丘形态,它的迎风面是弯状的沙物质堆积,不断被风蚀在顶部附近堆积,在背风坡形成较陡峭的滑落面,因为两侧较低,前进速度较快,所以形成两翼。

8. 气液变质作用

【答案】气液变质作用是指是山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和热液,与固态岩石发生交代作用,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它既包括火成岩的自变质作用,也包括各种围岩蚀变作用,二者所形成的变质岩有时不易区别。引起岩石变质的气水热液,其成因和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岩浆晚期或岩浆期后的气水热液,也可以是地壳内其他成因的热水溶液。气液变质作用可形成各种自变质岩石或蚀变围岩,它们往往与某些矿床有密切关系,因此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9. 岩基

【答案】岩基是巨大的岩体(一般大于100km2,甚至可超过数万km2),处于山脉的核部,它们是由于大规模的深位运动而形成的,所以大片岩浆缓慢地冷却,形成结晶体大的岩石(如花岗岩)。后来,它们由于长期剥蚀作用而出露,成为广大的高地。岩基的边缘陡削地下降到未知的深度,而侵入体与之接触的围岩常常由于热力接触而变质。

10.隐晶质结构

【答案】隐晶质结构是指岩石中的矿物颗粒非常细小,在肉眼和放大镜下都无法辨认,只有在显微镜下可以识别,断面粗糙。隐晶质结构也是岩浆迅速冷却,矿物晶体来不及生长呈较大的颗粒而形成的,也是火山岩常见的结构

二、简答题

11.导致海平面长期升降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冰川

在气候寒冷的地质时期,极地周围形成冰盖,海洋中的海水量减少,海平面降低。当气候转暖,冰盖融化,冰水流回大洋,海平面升高。不同学者估计全球现代冰川体积在(20~34.75) ×

10立方公里之间,如果全部融化,将使海面升高50~85米(未考虑因海水增多而发生的海底均

(2)构造

衡下沉)。

引起全球性海平面升降变动的构造作用是洋盆容积的变化、洋底下沉或新洋盆形成。世界洋盆的总容积增大,导致海平面降低。相反,洋底抬升,某些洋盆消失,可使海平面升高。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海平面变动与海底扩张速率有关。大洋中脊上增生的物质是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冷却,变得致密,因而洋底岩石圈在横向扩张移动过程中随时间而下沉。如果海底扩张速率很快,距中脊顶部一定距离的洋底没有足够时间以冷却到“正常”程度,洋底就比正常情况下高,因而即使海水量不变,由于洋盆容积减小,海面也会升高。

(3)水准面

大地水准面受地球重力控制。山于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山此引起重力的变化,大地水准面的形态也随之变化。这种海平面变动表现为有些海区海平面升高,另一些海区海平面降低,从而使全球各地海平面升降既不一致,也不规则。

(4)水压均衡

当冰盖融化,冰水回流入海,海底因水负载增加而下沉,直到新的平衡建立为止。有人估计近7000年来因负载影响洋盆下沉了8米,大陆上升了16米。其对陆架区的影响更显著。

(5)冰川均衡

在覆冰区巨大的冰盖使下伏的地壳下沉,因岩石圈具有弹性,下沉范围远超过覆冰区; 而在冰前沉陷区外侧,地壳向上弹性隆起。当冰盖消融后,地壳又因弹性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末次冰期以来,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均衡上升了约300米,现仍以每百年一米的速度继续上升。

(6)流变均衡

地球流变论认为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粘弹性地球和其上的水体一起调整达到平衡状态。因此上述的冰川及水压均衡的影响不是局部性的,它波及全球,形成若干海面上升区和下降区。

12.浅海的化学沉积作用有哪些特点?

【答案】海水中含有丰富的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适应的环境下,可形成各种化学沉积物及沉积矿产。现代浅海化学沉积主要发育于低纬度陆源碎屑物少的海域,发生沉积的原因是海水的盐度、温度、压力、PH 值、EH 值等因素发生变化。

(1)碳酸盐沉积

在浅海沉积中以碳酸盐类所占比例最大,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和碳酸镁,沉积主要原因是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沉淀的碳酸钙多为细粒碎屑状,在海水动荡的浅海环境中,碳酸钙以一定的质点为核心呈同心圆状生长。

(2)铝、铁、锰沉积

在湿热气候区大陆岩石风化彻底,使Al , Fe, Mn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以胶体状态随河流迁入大海。因海水动荡,沉积物易形成鲡状颗粒或豆状、’肾状颗粒集合体。

(3)硅质沉积

海水中二氧化硅来自大陆及海底火山喷发,在水温较低、偏碱性的环境中,以胶体凝聚的方式沉淀,硅质沉积物常与碳酸盐沉积物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