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化要略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国典籍丰富体现了哪些文化内涵?

【答案】中国古籍的最大特点就是包罗丰富和经典第一。前者是面,后者的点,点面结合,广博专深,形成中国的典籍文化。

(1)“包罗丰富”

“包罗丰富”是指包括了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军事、经济、农学、医学、烹调以及历代典章制度等,涉及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表明了中国人在各个领域的探索和贡献。

(2)“经典第一”

“经典第一”是指儒家著作在所有典籍中的崇高地位,同时也指儒家著作及研究和解释性的著作数量很多。延续至今的古籍分类法依然是“经、史、子、集”四部,历代对经书的研究,产生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经学”因此,“经学”为尊,众学为从,“经学”为纲,众学为目,构成了中国近两千年的藏书特色和治学原则。

总之,中国典籍的丰富体现了我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以及对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并形成民族特有的叙事方式和思维方式。

2.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受到过哪些外来影响? 举若干例子说明。

【答案】自古以来,我国受外来文化影响有:

(1)宗教信仰

①玄藏西游将佛教带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也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最深的文化交融之一。佛教先在藏族地区扎根并传入蒙古族地区,成为蒙古族的主要信仰,在汉族地区得到推广。

②伊斯兰教传入中国,逐渐成为西北一些民族的信仰。

(2)丝绸之路的开辟将欧洲的作物种了带入中国,还有阿拉伯数字。

(3)鸦片战争将西方文化带入中国,基督教文化、犹太文化及其他周边民族的文化,都被中国文化有所吸收,人们的衣食住行得到变化等。

3. 中国文化未来会怎么发展?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会不会丧失它的特点?

【答案】(1)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

儒学作为旧文化的主导成分,在整体上与今天的主导思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组成

部分,与现代化的社会相适应。

(2)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文化不会丧失其特点

之所以说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文化不会丧失其特点,原因在于:

①任何文化传统都是历史形成的。传统一经形成,它就是民族性格的组成部分,有巨大的惰性和惯力。我们既不能选择传统,也不能摆脱传统,只能在传统的制约下谋求发展和前进,求得不断更新和提高。

②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揭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总之,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因循守旧,盲目自满,拒绝和排斥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也不能崇洋媚外,丢弃自我,照搬人家的一切,而应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文化的成分及其对历史的影响和贡献,继承和吸收古代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借鉴和吸取外来文化中一切优秀的成果,建立一种性质、结构和功能都完全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4. 举例说明文化交流实质上是相互影响的。

【答案】文化交流实质上是相互影响的,这主要表现在:

(1)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总是相互的、双向的

即使是两种文化有先进和后进之分,也是一种相互间的影响关系,并不是某一方总是影响者,只是某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可能大一些或小一些而己。成熟的或发达的文化,可能对尚未成熟或较不发达的文化影响大一些,反之可能小一些。但这也不是一种规律。后者对前者在特定阶段影响大一些的现象,也是可以在文化史上寻找到的。我们说,文化的品格应该是虚怀若谷,胸襟博大,能容纳异质文化中有益的东西,而不是居高自傲,颐指气使,总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人。

(2)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多元文化,具有一种厚度、强度和融化力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外来文化,如犹太文化及其他周边民族的文化,都被中国文化逐渐吸收甚至同化的缘故。从另一方面来说,外来的异质文化要想在中国文化的氛围里生根与发展,它也必须适应中国文化,必须按照中国文化的生存机制逐步地改造自己,如同印度的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一样。即使是西方世界的基督教文化,它也必须像利玛窦那样先学习中国文化,而后才能站稳脚跟。若是以强势压人,甚至明火执仗,蛮横无理,都是不可能在中国文化里存在久远的。

5. 怎样欣赏中国的书法艺术?

【答案】(1)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是以汉字的方形结构和线条变化为基础的

①古人在创造这种方块字的时候,已经融入了中国人对造型美的基本见解,即结构平衡,线条流畅,整齐而有变化,均匀而有对比,这就给书法家提供了施展艺术才能,驰骋艺术想象的天地。

②汉字结构的写实主义和人体本位精神,使汉字本身就具有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因素,因

此书法家们在挥毫撒墨的时候,完全可以依据这就对美的感受,把存在的天地山川之美以及人物房舍之美与汉字的结构美紧密地结合起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欣赏中国的书法艺术时,不仅要了解写书法的人,还要了解书法艺术的特点

即运笔取势,力在其中,以笔法的曲直、行滞,章法的虚实、疏密,结构的奇正、主次,显示出“相反相成”的美感。

①“运笔取势”是指起笔要注意“逆”,结体要注意“违”,章法要注意“侧”即形成一定的势态。

②“逆”就是落笔要取逆势,又称“逆锋”,即欲行其右,先行其左; 欲行其下,先行其上,这就可以使笔画充满力感。

③“违”就是错杂、多样、变化、参差、互异,即“数画并施,其形各异; 众点其列,为体互乖”,但又要“违而不犯”,即不能杂乱无章。

④“侧”就是笔画和章法要多取侧势,因为侧势造成的美更富于变化。

总之,笔画不要雷同,不要呆板,要讲变化,讲互异,还有讲主次分明,叙事相间,刚柔并济,要讲究正中有奇,连中有断,连断自如,开合自成。

6. 什么是理学? 为什么到宋代会发展出理学?

【答案】(1)理学

理学实际是宋明时代的儒家学说,因其竭力宣扬儒家的“大道”而又称为“道学”。

(2)宋代发展出理学的原因

①儒学内在的变化,即经魏晋隋唐儒家学者己摒弃了汉儒琐碎章句之学,转向探求儒学的“原道”和“原性”,如唐代韩愈、李翱所主张的那样。

②佛教思想的流行,特别是禅宗所宣扬的心性说,给儒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宋初便有胡瑗讲“砥砺气节”,孙复讲“经世济人”,他们都强调儒家纲常与天道的一致性,实开“理学”先河。

7. 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意义。

【答案】(1)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书院是我国封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从宋代到清末,历时一千余年,管理制度与教学方式跟国子监与太学等有很大区别,在我国教育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教育书院的出现和兴起是在宋代初年。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有:

①教学方法除教师讲授外,还同时注重学生自学。朱熹为此还制定了六条读书法则:居敬持志(讲学习态度); 循序渐进; 熟读精思; 虚心涵泳(以上讲学习方法); 切己体察; 着紧用力(以上讲领会方法)。

②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相结合。中国古代的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学术研究的基地,也是著名学者进行学术活动的中心。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名师宿儒,既热衷于从事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积极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与传播。如宋代的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和w 麓书院的教学活动,使书院成为当时理学学术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