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所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理解农民价值观念的二重性?农民价值观念更新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1)农民价值观念的二重性
中国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念存在二重性,主要表现在:
①务实思想和狭隘的功利观念。
②家庭主义和个性的压抑。
③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安贫乐道的保守心理。
④眷恋故土情感和自我封闭观念。
⑤强调人际和谐和轻视竞争。
⑥均平思想与特权理念共存一体。
⑦重义轻利与追求功义并存。
(2)农民价值观念更新的意义
①开放观念。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也开启了农村封闭的大门。走出去,请进来,双向交流,为农民开办了一所所多元化的社会经济大学,农民在坎坷中摸索、学习,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自身素质。
②市场观念。在农村产业结构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把市场经济引入农村生产活动,开拓了国内国际市场,并赢得了市场。
③竞争观念。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竞争意识明显地增强了。
④信息观念。与市场、竞争观念相伴随,农民的信息观念逐步确立。
2. 我国农村优抚安置工作有哪些发展?
【答案】优抚安置是对国家和社会有功劳的农村特殊社会成员给予补偿和褒扬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维护国家和民族自身利益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
我国农村优抚安置工作有以下一些发展:
(1)保障范围逐步扩大
1950年国家对革命军人、民兵民工、革命工作人员的牺牲、病故、伤亡抚恤做了规定;1980年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的,称为革命烈士;1985年首次将同犯罪作斗争而致伤亡的人列入抚恤对象。
(2)保障形式多样化
除了给予保障对象抚恤金、补助金,提供实物帮助外,一些村镇建立了拥军优属基地,将单纯的“安排生产”,转变为“扶持生产”,利用科技帮助优抚对象脱贫致富。
全国范围内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爱心献功臣”行动等,特别是为农村革命烈属、
革命伤残军人、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和在乡老复员军人解决各种困难,巩固和发展了新型的军政军民关系。
(3)优抚对象扩大、待遇不断提高
优待对象由义务兵家属扩大到在乡老复员军人、伤残军人和“三属”(烈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1993年起,部分地区开始实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即在国家抚恤辅助的基础上,通过増加地方財政补助,使抚恤补助标准随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一种经费增长机制。基本保证了农村优抚对象的生活,提高了农村社会保障的水平。
(4)优抚社会化有较大发展
优抚经费筹集方式从乡镇农民统筹过渡到县级社会统筹,实行群众优待社会统筹和建立拥军优属保障基金等途径,拓宽了优抚经费渠道。此外,广大群众还对优抚对象进行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
3. “民工潮”的深远意义是什么?
【答案】“民工潮”具有深远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具体内容:
(1)“民工潮”触及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这一敏感区域,导致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中的若干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显性化,事实上促进了为中国现在化进程,形成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民工潮”是中国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走向城市化的重要通道,也是推动社会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
(2)“民工潮”解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城市补充了大量劳动力。
(3)“民工潮”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服务需要。城市居民生活服务领域广阔,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农民工的流入则满足了这种需要。
(4)“民工潮”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素质。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实际知识、技能,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他们的劳动所得使家庭摆脱了贫困,提高了生活水平。有的农民带着技术、资金回乡,为家乡的建设做出直接的贡献。同时,大量农民返乡也将城市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带回农村,对农村社会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 如何理解土地制度变迁是农村经济制度发展的基础?
【答案】土地是社会生产、人类生存之本,土地制度对社会发展起着深刻的作用。在历史上,随着社会生产力变化,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土地制度自始至终也在不断变迁。
农村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中建立在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一整套农村经济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在农村,农业是主要的生产方式,更加偏向于向土地投入资本、劳动来获得财富。所以,土地制度对农村生产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土地制度适应农村农业生产的生产力时,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土地制度不适应农村农业生产力时,就表现为消极的阻碍作用。
5. 减轻农民负担有过哪些重要举措?谈谈你从中获得的体会和启示。
【答案】国家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不断努力,提出了一系列举措,从中我也获得了一些体会和启示。具体如下:
(1)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举措包括:
①制定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
②加快五项改革,包括农村税费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和加大监督力度。
③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2)从这些重要举措中,我获得的体会和启示有以下几点:
①面对沉重的农民负担,需要党和国家的热切关注,需要由党和国家牵头,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政策,并且尽全力落实到各个地区。
②尽可能的全面考虑农民负担重的问题,并且还要从多角度来解决农民负担重的问题,让政策建议符合更为广大的人民群众。
③加快农村税费改革,要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第一位的目标,必须整体推进改革,配套进行改革,要加强监督检查,不断的总结经验,完善政策。
④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在宏观上改变“重工轻农”的战略,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同时,要适时放开对农副产品流通,逐步消除长期以来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消除各种隐性负担;要让农民获得与其他产业同等的竞争条件,为减轻农民负担提供宽松的经济环境。
⑤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要在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借鉴产业化的做法,积极推进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将模糊产权明确化,确立农民和集体土地的租佃关系,界定集体资产与社区成员的归属关系,从而使得社区政府除依据集体产权(法人产权)获得应得利益外,无权对其他剩余进行调拨,从而规范农民的负担。
⑥乡村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或创办乡镇企业等农村社区经济实体,来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对负担的经济承受能力。
6. 城乡文化交流有何特征?
【答案】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文化交流的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就目前的城乡文化交流而言,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随着人口流动加快,城乡文化交流正进入一种持续的和广泛的状态。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农村,其结果是农村文化从表层到深层正在经历一场“革命”。
(2)城乡文化交流中,形式上出现多样化。
过去以政府为主导的形式现在有些情况下还有必要,但已经不是主要形式,而且在减弱,相反民间的组织或个人在这方面正发挥着积极作用。
(3)农村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为城乡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质性基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