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80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摘要

一、简述题

1. 试述质量互变规律的主要内容。

【答案】(1)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2)量变和质变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a.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b. 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总之,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2.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呈现多样性特点。

【答案】(1)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取得国家政权后的首要任务。由于各国的历史情况和现实条件的差异,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①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体现。

②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不同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③各国人民各具特色的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2)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领导各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本国实际出发,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①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②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

③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总之,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发展,都不能闭关自守,让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社会主义各国要想探索一条保证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进发展之路,必须合理学习和借鉴别国发展模式的优长。

二、案例分析题

3. 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害,全取决于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2

科学悲观主义者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污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中去。

材料3

科学乐观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间题的手段,甚至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请回答问题:

(1)材料2与材料3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2)材料1与材料2、材料3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3)比较材料1, 2, 3,请回答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

【答案】(1)材料2与材料3在虽然所持观点的具体内容虽然不相同,但是都没有正确地看到科学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科学悲观主义者只是看到了科学技术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甚至将现今社会产生的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技术。科学乐观主义者夸大了科学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甚至将科学技术视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二者都没有正确地看待科学技术所产生的作用,因而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2)材料1中采用了辨证的观点看待科学技术。将科学技术视为一种手段。既看到了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也看到其产生的不良后果。

(3)科学技术的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②但科学技术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

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还有一种情形则与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都能使人们摆脱贫困,并非都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世界上的霸权主义者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武器,入侵他国,造成大量生命财产的损失,就是一个例证。

③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但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

4. 材料1.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推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表明过去那种片面重视经济发展的思路是错误的,有害的。但有人说,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看来必须在这样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搞清楚。”

材料2. 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符合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又符合中国社会特殊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

请根据材料回答;

(1)社会进步的标准有哪些?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并正确解答材料1中的问题。

(2)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统一性与多样性、必然性与选择性是如何统一起来的? 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体现了这个统一?

【答案】(1)社会进步的标准主要有:

①生产力发展是根本标准。

②人的全面发展是最高标准。

③经济、文化、政治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三个尺度。

(2)这些标准之间的关系

①社会的进步的程度最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有什么样的产生力就一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是实现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②生产力不能脱离生产关系而独立存在,评价社会进步时,不能忽视生产关系。

③社会进步是全面的,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多方面的,综合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是密不可分的。

(3)材料1中的问题是没有搞清楚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系。

在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是根本,而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是方向,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