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818土地利用规划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
【答案】土地开发整理项日规划就是在土地整理前期进行的安排设计,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的立项,必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专项规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和执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搞好土地开发整理的前提。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的实质是总体规划的延伸。开发整理项目区的确定不但必须符合总体规划,而且要符合开发整理专项规划。
2. 地和地价理论
【答案】地租地价理论是非常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也是土地利用的最基本原理之一。自然状态的土地虽然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并存在价格。而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的过程。土地之所以能够为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是因为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效用。
3. 弹性理论
【答案】弹性理论是指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导致规划主体和规划客体在时间、空间乃至上层建筑层面上的弹性变化。弹性理论建立在不确定性思想和非理性思想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规划的弹性是一种动态的思想,面对规划中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各种非理性行为,这种动态思想使规划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变化。规划的弹性强调规划各方选择的多样性,包括规划工作者与参与者、规划的目标、规划的技术方法等。
4. 人地协调理论
【答案】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上就己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人地协调理论就是研究人地关系的理论。由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范围的扩大和相互作用形式的复杂化,地球上几乎不存在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纯自然界。作为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界,己经基本上成为社会化了的自然界,人化了的自然界。
5. 国家投资开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答案】国家投资开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也称国家投资项目,是指由中央政府批准和实施,并且由中央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国家投资开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主体是国家,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6. 土地整理潜力
【答案】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某种土地用途,通过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待整理土地资源增加可利用空间、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权关系的幅度。广义的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某种土地用途,使待罄理土地资源增加可利用空间、提高土地生产能力、调整产权关系的幅度。狭义的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对现有集中连片的耕地区域和分散的农村居民点,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其他农用地面积。
7. 城镇用地布局
【答案】城镇用地布局,就是在城镇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区域土地利用和经济、社会、环境条件来确定城镇土地的使用情况。在城镇用地规划阶段,合理的城镇用地布局不仅对城镇自身的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对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生态环境都有深远的影响,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地区优势的发挥和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
8. 工业用地
【答案】工业用地是指独立设置的工厂、车间、手工业作坊、建筑安装的生产场地、排渣(灰)场地等用地。用地的形状和规模工业用地要求的形状与规模,小仅因生产类别小同而不同,且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采用的运输方式、工艺流程和建筑层数有关。当把技术、经济上有直接依赖关系的工业组成联合企业时,如钢铁、石油化工、纺织、木材加工等联合企业,则需要很大用地。
二、简答题
9. 基本农田保护区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为了保证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稳步实施。可以采取行政、法律、经济和技术的综合手段,制定一套基本农田的管理制度和保护措施。具体有以下几点:
(1)运用法律机制,制定地方性的政策措施,落实保护责任制。各乡(镇)人民政府应根据《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及上级有关文件的精神,颁布基本农田保护区布告,各村根据乡(镇)政府布告精神和本村实际,制定保护公约,进一步确定保护期内本村农田的保护目标和检查管理制度。
(2)采取合理的经济手段,增强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非农建设经批准可使用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的,不仅要按《土地管理法》和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费,而且应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或个人在用地年度内组织开垦与所占用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并重新划入基本农田; 没有条件开垦或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必须按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3)建立地力监测体系及补偿制度。县级人民政府应根据本县实际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地力的分等定级办法,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土地管理部门组织实施,通过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地力分等定级,建立档案,逐步建立起基本农田保护区地力和施肥效益的监测网点,定期提出地力变化状况报告以及相应的地力保护措施,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施肥指导。
(4)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从技术上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动态管理,土地管理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搞好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动态监测。县人民政府也应加强保护区的检查和监督,定期组织土地管理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对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和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其保护范围和面积,并将检查情况向上一级人民政府作出书面报告。
(5)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环境污染监测体系,加强对保护区环境质量的监控。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环境污染进行长期定位监测与评价,定期提出
环境质量与发展趋势的报告,根据环境变化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
10.在平原型灌区,如何规划布置干、支渠系?
【答案】平原型灌区大多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冲积平原,地形比较平坦开阔,有大片集中的耕地。由于各灌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洪、涝、旱、渍、碱等灾害程度不同,灌排渠系的布置形式也有不同。因此,分为以下两类灌区介绍其特点和相应的灌排系统布置形式。
(1)山麓平原型灌区。山麓平原型灌区一般靠近山麓,地势较高,排水条件较好,渍涝威胁较轻,但十旱问题比较突出。当灌区的地下水丰富时,可同时发展井灌和渠灌,否则,以发展渠灌为主。干渠多沿山麓方向大致和等高线平行布置,支渠与其垂直或斜交,视地形情况而定。这类灌区和山麓相接处有坡面径流汇入,与河流相接处地下水位较高,因而还应建立排水系统。
(2)冲积平原型灌区。冲积平原型灌区一般位于河流中、下游,地面坡面平缓,地下水位较高,涝碱威胁较山前平原型灌区严重。在这类灌区,如果地面水充足、排水条件较好,渠系尽可能采用灌排分开的形式。在十壤盐碱化严重地区,需要挖渠道进行引水灌溉,并使渠道水位保持在地面以下深度,利用抽水站提水灌溉。
11.耕地整理潜力的内涵是什么? 其调查方法有哪些?
【答案】(1)耕地整理潜力的内涵
耕地整理潜力是指通过综合整治耕地及其间的道路、沟渠、林网、田坎、坟地、零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提高耕地质量,可增加的有效耕地面积。
(2)耕地整理潜力的调查方法
①以乡镇为组织单位,采用实地抽样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调查各村通过耕地整理可增加耕地的系数与待整理区域的面积(包括耕地及其间的零星地类)。
②以乡镇为组织单位,按各村集中连片耕地的总体坡度(<6度、6~15度、>15度)分别选取典型样区,调查耕地中沟渠、道路、林网、田坎、坟地、零星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等面积之和占待整理耕地区面积的比例,与设定的当前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耕地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