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女性主义
【答案】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一般认为女性主义既是一种社会运动,也是一种社会思潮。女性主义是一种随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兴起而逐渐形成的妇女争取自己的权利,要求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当代女性主义是多元的,可以划分为自由派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文化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和妇女主义等不同流派。
2. 社会系统理论
【答案】社会系统理论是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主义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 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受到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使它们能够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3.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
【答案】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如下:(1)服务对象利益优先:要尽量保护和发展服务对象的权益,这是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区别于其他专业伦理的最重要特点; (2)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3)约束和鼓励并重; (4)权威性。
4. 健康照顾
【答案】健康照顾的前身是医疗照顾。医疗照顾的基本涵义是有关医疗的服务活动,主要局限于临床医疗活动。健康照顾就是医疗机构与社会组织有关健康议题所提供的健康服务活动的总称。
5. 差序格局
【答案】在分析传统社会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结构时,费孝通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中国的社会关系结构是“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中的分子一般,大家都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6. 社会责任论
【答案】残疾的社会责任论认为,一个人患有残疾主要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不管是先天性残疾还是后天残疾都是如此。先天性残疾可能是残疾人的父母缺乏某些知识或者遇到不可抗拒的事件而造成的,后天残疾则主要是社会条件不具备造成的。残疾的社会责任论是人们对致残的多种原因有了较多了解、对个人权力和社会的责任有较深刻认识后的产物。虽然把残疾的责任完全归结于社会因素并不一定适当,但这一理论把人当作社会的人、认为社会负有改善人的生存条件的观点有益于人的健康发展,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7. 职业康复
【答案】职业康复是通过帮助残疾人就业来促进他们康复和发展的方法。通过就业残疾人不但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收入,而且可以使某些器官的能力得以某种程度的恢复。此外,就业还可以增强残疾人的效能感和自信心,使他们融入社会生活。职业康复是一种有综合意义的对残疾人进行康复和帮助其发展的方法,在方法取向上也是治疗和发展的统一或整合。
8. 小组工作
【答案】小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定义:
(1)以小组工作的功能和目标下定义
1949年美国小组工作者协会指出:小组工作者在各种小组中,通过小组互动与方案活动达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目标的完成。
小组工作者的目的在于根据个人能力与需求而促进个人成长,使个人与他人、团体与社会之间达到适应,促使个人有社会改良的动机,同时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能力与独特性。
小组工作者参与团体的目的是为了使团体中的决策不是来自团体内或团体外的优势影响,而是来自知识、理念与经验的分享与整合。
(2)以小组工作对人的发展下定义
科伊尔(Grace Coyle)认为社会小组工作是一种教育的过程,它通常由各种志愿结合的团体,在小组工作员的协助下,于闲暇时间内实施。其目的是在团体中通过个人人格的互动,促进个人成长; 以及为了达成共同的目的而促成团体成员间互助合作,以创造团体。
(3)以小组工作对人的治疗下定义
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于1959年指出:社会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有目的的团体经验,协助个人增进其社会功能,以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题。
9. 儿童福利行政
【答案】儿童福利行政是指政府机关或公共团体促进儿童身心健全发展与正常生活的行政过程。儿童福利行政是社会福利行政的重要一环,它使儿童的健康成长有了社会制度和运行机制上的保障,儿童福利行政的高效运行促进了儿童福利中关于救治、预防、发展等一系列功能的真正实现。社会福利行政一般包含四项要素,即行政组织、人事行政、财务行政和行政方法。这四点
在儿童福利行政管理中均有充分体现,即人员管理的专业化要求、财务行政的特别重要性、儿童福利行政需要讲究方法以及儿童福利行政要重视协调和技巧。
10.简单实验序列设计
【答案】简单实验序列设计不要求有控制组或控制组。首先,在多个时点对因变量进行测量,然后进行干预,再在多个时点测量自变量的数值。如果干预前的因变量水平稳定,干预后的因变量水平变化且变化程度持续提高,就可认为干预达成一定效果。
二、简答题
11.为什么要对小组中的互动进行控制? 怎样有效地进行控制?
【答案】社会控制是一个描述小组取得其成员的一致性和依从的过程,主要包括小组规范、角色、地位等控制手段。
(1)在小组中使用和发展小组规范
①规范涉及一切为小组成员所接受的行为模式。小组通过对小组成员按照小组目标期望而表现的行为给予肯定,对偏离期望的行为给予处罚的方法,对小组成员的行为形成约束,起到稳定小组的效果。
②小组规范有两种:一是由小组成员自己发展起来的规范,二是由社会工作者发展的规范。由小组成员发展的规范是小组成员通过对成员行为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过程形成的,随着小组的发展而发展,可以传授给任何一个小组成员。由社会工作者发展的规范有两种途径,既可以根据小组的目的和在了解小组成员的期望后去推动规范的发展,也可以引入其他类型的规范,经过明确的陈述或社会工作者的示范行为使其被小组成员接受。
③发展规范还需要评估己有的规范。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沟通、高凝聚力可以提高规范的效果。在规范妨碍小组活动或规范的存在导致不合需要的行为时,改变规范会有助于小组成员的改变。
(2)恰当地利用小组中的角色和地位
①在小组的社会控制中,恰当地利用角色,有助于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从而实现小组目标。 ②通过改变和使用小组成员的角色,可以帮助小组成员学会预期的行为。通过同小组成员讨论他们在小组中现有的角色,分清角色的责任和特权,调整小组成员对角色的期望,学习体验新的角色,可以帮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界定和调整。
(3)提高小组凝聚力和小组目标
①小组凝聚力是小组成员希望留在小组中的程度。凝聚力可以使小组成员在小组中获得满足感、安全感和被尊重感,使他们对小组活动充满兴趣,从小组中感受到他们的声望和地位。
②提高凝聚力有助于促进小组的发展。限制小组的规模、设计有吸引力的活动、选择有相似背景特征的小组成员、根据小组成员的需要建立和调整小组目标、发展小组成员对小组的责任心、在小组中形成相互信任和和谐的气氛,会提高小组的凝聚力,有助于实现小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