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国土地法大纲》
【答案】《中国土地法大纲》是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的一份指导土改运动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规定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大纲颁布后,各解放区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又颁布了补充条例。《中国土地法大纲》肯定和发展五四指示中将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的原则,并改正了其对富农的过度照顾的缺点,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基础,巩固了根据地。农民分到了土地,为了保护自己的革命果实,组织人民武装,建立人民政权,并积极参加人民解放军; 农民的革命热情被激发出来,生产积极性得到调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 《湘江评论》
【答案】《湘江评论》是1919年7月,毛泽东在湖南主编的一份刊物,以湖南学生联合会名义出版,该刊物是为湖南各阶层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服务。以引导民众放眼世界、改造中国为宗旨,以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政治,歌颂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毛泽东在该刊物上发表《民众的大联合》等一系列文章,号召人民大众要联合起来,敢于斗争,争取胜利,受到进步人士的欢迎,遭到反动军阀的镇压。1918年8月,《湘江评论》被军阀张敬尧查封。
3. “一化三改”
【答案】“一化三改”是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简称。“一化”即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因此,也称“一体两翼”。这两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4. 人权派
【答案】人权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是胡适、罗隆基、粱实秋等一批留学欧美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对当时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极为不满,宣扬人权至上,要求制定宪法,言论自由,在上层社会引起了一些共鸣。
5. 三三制原则
【答案】三三制原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政权组织制度。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公布《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规定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即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与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三三制的实行,使共产党团结了各抗日阶级,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 西山会议派
【答案】西山会议派是指中国国民党内的一个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派别。代表人物有谢持、邹鲁、林森、张继、居正等。1925年11月23日,谢持、邹鲁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因而得名。出席会议的仅有中央执行委员8人(占总数1/3)、候补委员3人、中央监察委员2人。通过了“取消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之党籍”、“开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的共产党员”、“解雇顾问鲍罗廷”等反苏、反共、反对国共合作的议案,并通电宣布停止广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职权和国民党二大开会日期“应由本会决定”。会后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广州国民党中央相对抗,并在北京等地设立地方分部。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遭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各级地方党部的强烈反对。1926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弹勃西山会议派的决议,决定永远开除邹鲁、谢持的党籍,对其他一些人给予警告处分。但西山会议派无视二大决议,仍非法召开会议,另立中央。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通令取消打倒西山会议派等口号,恢复了谢持、邹鲁的党籍,西山会议派从而与蒋介石集团合流。
7. 一月革命
【答案】一月革命,又称“一月风暴”,是指1967年1月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发起的向上海市党政领导机关夺权的事件。1月2日,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简称“工总司”)等二十多个造反组织在江青、张春桥的指使下,成立了“打倒上海市委大会筹备会”。4日,张春桥、姚文元以“中央文革小组调查员”的名义从北京回到上海,积极准备夺取上海市委的权力。4日和5日,上海《文汇报》、《解放日报》被“造反派”夺权。6日,在张春桥、姚文元的策划下,以王洪文为首的“工总司”等32个造反派组织在上海人民广场召开大会。会议宣布,不再承认陈丕显、曹荻秋为上海市市委书记、市长,并要求党中央彻底改组上海市委。此后,上海市委、市政府、市人大的所有机构被迫停止办公,实际权力落到了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一伙手中,拉开了“全面夺权”的序幕,继而造成了进一步的混乱局面。
8. 编遣会议
【答案】编遣会议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裁军会议。1929年1月1日,蒋介石以战争结束,要节省军事开支,以便于经济建设的名义召开了全国编遣军队会议,实际上是其为了削弱其他军事集团的力量,加强自己的地位。但蒋介石的做法引起了玛、阎、桂等各地方实力派的不满。1929年8月,蒋介石被迫召开第二次编遣会议,将全国军队的总数目由原来的50个师增加到65个师,
这使蒋介石与各地方实力派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9.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答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1930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领导创建的文化领域革命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南京政府建立后,大批革命的文化工作者云集上海,在各个文学团体中有不少共产党员,他们与鲁迅合作,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中坚力量。大会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指出左翼文艺家一定要和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强调文学应站在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的战线上。左联大量地翻译和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文艺理论,同时培养了大量的革命文化人才,创作了不少文艺作品。代表作品有: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蒋光慈的中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叶紫的《丰收》、肖红的《生死场》等小说。但是“左联”也存在不少缺点:政治上,受到当时“左”倾路线的影响,搞了不少“左”的政治活动; 组织上,存在宗派主义、关门主义,把作家团体当成政党组织,没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文艺工作者; 文艺思想理论上,有照搬外国文学运动和理论,教条主义倾向,未能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文学创作上,在某些作家中存在着轻视艺术规律,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10.七一五分共
【答案】七一五分共是汪精卫在武汉发动的反共事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召集武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制裁”共产党人,正式做出关于“分共”的决定,公开背叛了孙中山确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纲领。随后,武汉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央各部纷纷发出通告、训令,取缔共产党和一切革命活动,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疯狂的大屠杀。汪精卫集团举行的反共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最后破裂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二、论述题
11.袁世凯是怎样窃取辛亥革命成果的?
【答案】(1)武昌起义爆发后,实际上受袁世凯控制的北洋六镇新军不服从清政府调遣,行动迟缓,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之下只得请袁世凯出山,袁世凯逼迫清政府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组织内阁,掌握军政大权,同时解散皇族内阁。
(2)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以谈判为幌子,同时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对革命党及打击又拉拢,使南方革命阵营就范并达成协议:一旦袁赞成共和并迫使清帝退位,革命阵营便推举袁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3)在孙中山归国之前,革命阵营内部,包括黄兴等革命党人对袁妥协己成定局。孙中山回国后,经过种种努力也未能改变这一局面。袁世凯从南方革命阵营获得妥协承诺后,立即以利诱和“兵谏”的双重手段进行“逼宫”。清政府迫于无奈,只得于1912年2月12日宣布清帝退位。接着,袁世凯致电南京临时政府,表示承认共和政体。2月13日,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4)孙中山辞职后,给临时参议院提出临时政府设在南京等三项条件,企图使袁世凯离开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