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725中国史综合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答案】《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1984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一个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必要性,确定了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方向、性质和任务;《决定》指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要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决定》重申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明确宣布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是经济理论上的一个重大发展。因此邓小平指出,这个《决定》是中国版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 平型关大捷
【答案】平型关大捷是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本军队并取得抗日首胜的战斗。歼敌10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和物资,毁敌汽车和马车300余辆。这次胜利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加强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通过这次战斗,八路军进一步明确了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才是惟一正确的战略方针。
3. “一大二公”
【答案】“一大二公”是指人民公社的特点。“大”即规模大,就是把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乃至一两万户的人民公社;“公”即公有化的程度高,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形成“平均主义”。这实际上是对农民的剥夺,造成了生产力的极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后果。
4. 二月抗争
【答案】二月抗争是指“文革”时期谭震林、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等老同志对“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集团的反动活动进行的斗争。“文革”发动后,全国出现了混乱局面。“一月夺权”后,形势更加严峻。在1967年1月召开的中央军委会议上,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等对林彪一伙提出批评。2月,在周恩来主持的两次政治局碰头会上,谭震林等老同志对康生、陈伯达、张春桥
一伙提出批评。16日,张春桥一伙秘密整理了会议记录,与江青密谋后,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批评了谭震林等老同志,江青一伙也多次批斗这些老同志,将他们的抗争诬为“二月逆流”。从此,中央政治局实际上停止了活动,“文革”的危害进一步扩大。
5. 抗美援越
【答案】抗美援越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申张正义,援助越南抵抗美国的一场战争。1955年,美国破坏1954年的《日内瓦协议》,取代法国势力进入南越,破坏了1956年普选,阻碍越南和平统一,大力武装吴庭艳集团,妄图使南越成为美国在东南亚的反共前哨阵地。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处于严峻时期,中国坚决支持日内瓦协议在越南的实施,支持越南人民和平统一
1965年4月,国家的斗争。应越南要求,中越双方签订了向越南派出支援部队的有关协定。从1965
年10月至1968年3月,中国向越南派出地空导弹、高炮、扫雷等部队32万余人,同时还向越南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中国从政治上、道义上、军事上等多方面为越南的抗美救国提供了无私援助。
6. 学衡派
【答案】学衡派是在1922年出现的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保守主义学派。因在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及胡先骑等人,他们都曾有过赴欧美留学的经历,故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标榜,自称其刊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学衡》杂志的停刊,学衡派也相应解体。
7.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答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春,在农村和部分城市基层单位开展的以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错误理论为指导,为解决城市和农村基层组织中存在的四不清而展开的运动。从1963年到1964年,在农村进行的叫“小四清”,即清账目、清仓库、清财务、清工分。城市的称为“新五反”,即反贪污、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1965年以后,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一律称为“四清”运动,即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虽然对于解决基层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是,这场运动的基本方面是错误的。它是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关于阶级斗争的错误理论在相当大的范围内的一次实践,把大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成了阶级斗争,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使“左”倾错误有了进一步发展。在社教运动中,毛泽东发展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为后来发动“文化大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
8. 《国策基准》
【答案】《国策基准》是1936年8月,广田内阁制定的全面侵略中国和称霸西太平洋的文件。规定日本的基本国策在于一方面确保其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对于中国政策的基本方针在于希求满洲国的健全发展,日满国防的巩固,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防范英、
美,具体实现日、满、华三国的紧密合作,以促进其经济发展。并要求以此国策为轴心,扩充军备,调整外交政策,革新行政机构,确立财政经济政策,指导和统一国内舆论。此后日本对华的政策基本就是按此实施的。
9. 黄炎培
【答案】黄炎培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中国民主同盟主要发起人之一。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1965年12月21日逝世于北京。
10.全国科学大会
【答案】全国科学大会是指1978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科学会议,有6000多名代表参加了的这次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纲要》对中国的自然资源、农业、工业、国防等27个领域和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的科学技术任务作了全面安排,确定了108个全国重点研究项目。其中农业、能源、材料、电子计算机、激光、空间、高能物理、遗传工程等8个影响全局的综合性课题被放在突出的地位。科学大会的召开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1.“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答案】“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是陈云在中共八大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陈云这个设想,不仅突破了苏联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而且涉及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合法存在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问题,对当时经济体制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12.瓦窑堡会议
【答案】瓦窑堡会议是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陕北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规模的抗日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而召开的。会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13.护国运动
【答案】护国运动是反对袁世凯帝制的运动。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发布接受帝位申令,引起各界人十的反对。原云南都督蔡锷和国民党李烈钧等奔赴昆明,联络云南督军唐继尧于25口通电反袁,宣布云南独立,成立护国军。次年蔡锷率军入川,与袁军激战。反袁号召深得人心,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