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大连医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7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假象是客观的,是本质的表现”,这是一种( )。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不可知论观点

【答案】C

【解析】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假象也是客观的,是由各种条件造成的。

2.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

A.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答案】C

【解析】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把哲学划分成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肯定存在、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思维、精神则是第二性的; 唯心主义则认为思维、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

3.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A. 客观性

B. 能动性

C. 对象性

D. 任意性

【答案】B

【解析】B 项,“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是指如果人不用心进行思考,黑白颜色摆在人眼前也看不见,雷声鼓声在你旁边响着也听不见,这充分说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反映了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4.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 )。

A.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B. 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

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 内因和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答案】B

【解析】“朱”和“墨”都是外部条件,“赤”和“黑”说明对事物产生影响的后果,说明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

5. 社会形态是( )。

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答案】D

【解析】社会形态是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 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社会形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范畴。

6. 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 )

A.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B. 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

C. 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D. 原始公社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卞义公有制社会

【答案】C

【解析】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

7.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橘子等的关系是( )。

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答案】A

【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橘子等都是水果,反映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8. 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A. 个人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B. 个人对社会奉献的多少

C. 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D. 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答案】B

【解析】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个人对社会所作奉献的多少。一个对社会不承担任何责任的人,对社会、对他人没有任何奉献的人,就是一个没有社会价值的人。反之,一个人对社会所作贡献越多、越大,他的社会价值也就越高,他的人生也就越有意义。

9. 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 )。

A. 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是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C. 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 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答案】D

【解析】唯物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反映论。反映论的基本原则是: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承认认识能够如实反映对象固有的性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可知论,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10.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包括对客体信息的选择,这种选择是( )。

A. 自由选择

B. 受到被反映客体的制约

C. 主观任意的选择

D. 无意识无目的的选择

【答案】B

【解析】在主体对客体进行能动反映的过程中,选择机制起着重要作用。人在认识过程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首先表现为人以感觉器官为门户的神经生理系统所决定的选择; 然后是主体思维对知觉、表象中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和重组,形成对特定对象或特定对象的某一方面的认识。但是人的选择不是主观随意的“自由选择”,也不是无意识无目的选择,而是在受到被反映客体制约下的选择。

二、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