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634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分析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及其操作步骤。
【答案】(1)内容分析法的定义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2)内容分析法的功能
内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
(3)内容分析法的操作步骤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选择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体系、抽样分析过程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判记录和分析推论六部分。
2. 简述舆论的形成过程。
【答案】舆论的形成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问题提出。分散的公众成员意识到涉及公众利益的事件、人物、问题等,即舆论意识的客体开始被列入公众关注范围、提上公众讨论议程。
(2)社会讨论。特定的公共事务被列入议程后,分散的公众成员开始就其公开发表个人意见,公众之间(包括个人、群体、组织、团体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是一个平等的、充分的、交换意见的过程,也是舆论形成的开始。
(3)社会协调(意见整合)。分散的个人意见并不是舆论,必须经过讨论,把大量的、不一致的、散落的意见,通过选择、吸收、扬弃,进行集中、归纳、综合,最后形成一个集合性的基本一致的意见,也就是经历一种有效的意见整合,形成舆论内核。这是一个在公众成员间充分对话、共同探讨基础上协调一致的社会互动过程。
(4)公开表达。一致性的意见或态度形成,还必须经过一定渠道,借助公开的传播媒介向社会表达,才能成为最终的公众舆论并作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没有公开的意见表达就没有舆论,它是舆论最后形成的标志。
3. 舆论的定义及其特点。
【答案】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
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开性。从分散的个人意见到群体性的公众意见必须经过公开的社会讨论和交流,而已经形成的公众意见要发挥意见影响力,必须面向社会公开传播,作为民意的显示,实现舆论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直接或间接干预。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自始至终,它都是在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
(2)公共性。公共性具体体现在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要吸引公众参与,形成广泛的社会讨论最终整合形成一致意见,这一意见指向的事物必须具备公共性,即利益上对公众而言的切近性,或者涉及公共利益,并契合了公众关心公共事务的内在心理。
(3)急迫性。舆论的急迫性是指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指向与目标的现实迫切感决定了舆论的社会急迫性。
(4)广泛性。舆论的广泛性是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其存在和影响的广泛,原因主要在于舆论主体公众聚合的随机和多元,以及意见指向的涵盖范围的广阔。(5)评价性。舆论是一种意见,它不是一般的客观陈述,而是对事物(包括社会人物、事件、问题及其方方面面的社会联系等)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也就具备了一种评价性。
4. 简述信息的特点。
【答案】在新闻学里,信息这一概念是指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因此,信息必然包含着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这是信息最基本的特点。除此之外,信息还具备以下特点:
(1)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这是信息和物质的显著区别。单一的物质无法共享和同时占有。我给你一个苹果,你给我一个苹果,我们两人各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你给我一条信息,我给你一条信息,我们两个各拥有两条信息。信息的共享性使信息得以传播。
(2)扩缩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这一特点决定信息开发的多层次性。任何一个新闻题材,可以写成简讯、短消息、短通讯、长通讯乃至几万字的报告文学。这都取决于信息传播者的愿望和需要。因此,新闻体裁和篇幅并不是由新闻内容决定的,而是依据新闻报道者所需要达到的信息层次决定的。
(3)组合性。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来。对信息进行组合的能力,反映出每一位记者的水平。只有真实地反映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的联系,才能揭示出新闻背后的新闻。一条信息和其他什么信息组合起来,是揭示新闻背后新闻的关键所在。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当然有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之分。但还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认识。信息像一面多棱镜,从不同侧面可以看出不同的色彩,得到不同的认识。
(5)相对性。信息的相对性是和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这一特点要求新闻工作者了解、熟悉受众的需要。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受众; 不同的受众对信息有各种特殊的需要。尤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受众细分为各种群体,小群化趋势日渐明晰,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更趋多样。
5. 简述邹韬奋的六刊一报。
【答案】邹韬奋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的报刊活动包括以下六刊一报:
(1)主编《生活》周刊
101926年10月邹韬奋接任《生活》周刊主编,由此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生活》周刊初期只印1000多份,大多数是分赠职教社社员。
②邹韬奋接任主编后新辟《信箱》专栏,不断充实内容,革新版面,后又开辟《小言论》专栏,1928年发行量达4万份。1932年1月,他宣布《生活》周刊“最近己成为新闻评述性质的周报”。
③淞沪抗战爆发的第二天,《生活》周刊出了两期“紧急号外”。1月30日,又出版“临时紧急特刊”,发表《痛告全国同胞书》。1933年12月,国民党政府下令查封《生活》周刊。
④从1933年7月至1935年8月,邹韬奋游历和考察了意大利、英国、瑞十、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苏联和美国。写了30多万字的国外通讯,在《生活》周刊和《新生》周刊上发表,后汇集成《萍踪寄语》。
(2)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
01935年11月,《大众生活》在上海创刊,邹韬奋在创刊号上发表《我们的灯塔》一文,提出以“力求民族解放的实现,封建残余的铲除,个人主义的克服”为三大目标。
②北平传来“一二·九”运动的消息,他不仅在刊物上立即支持学生的正义运动,还寄了几千份《大众生活》给北平市学联。宣传抗日救亡,1936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1941年5月在香港复刊,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停刊。
(3)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
1936年3月初,邹韬奋被迫出走香港。6月7日,他主办的《生活日报》在香港创刊,这是他一生中主编的唯一一张日报。他在发刊词中宣布:“本报的两大目的是努力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这也是从民众的立场,反映全国民众在现阶段内最迫切的要求。”
(4)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星期增刊》
①邹韬奋流亡到香港后,又创办了《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后改名为《生活日报周刊》),8月,韬奋将《生活日报周刊》移到上海出版,改名为《生活星期刊》,继续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重点放在批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倾向上。②1936年11月22日,邹韬奋与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一同被捕入狱,时称“七君子事件”。《生活星期刊》也在12月被国民党查封。
(5)在上海创办《抗战》
1937年7月,韬奋出狱,8月又在上海创办《抗战》3日刊(由于租界当局无理干涉,后改为《抵抗》),系统报道和分析国内外形势,反映群众的抗日要求。1937年11月,上海沦陷; 《抵抗》恢复原名《抗战》之后移到武汉出版。
(6)在汉口出版《全民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