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设计基础(1)之设计学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彩陶
【答案】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胚上用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用储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并入窖烧制形成的陶器,在橙红色的胎体上呈现储红、黑、白等多种颜色的美丽图案,使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彩陶包括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等。
2. 设计艺术学
【答案】设计艺术学是一门技术和艺术融通的新兴学科,其内涵虽然也渗透到实用的造型计划中,但主要是指实用的美的造型计划。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设计艺术学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使学生通过设计艺术理论思维能力、造型艺术基础及设计原理与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了解设计艺术的历史、现状和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素质,从事艺术设计教学、设计策划、设计创意和研究等的专业人才。更好地满足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对于艺术设计的需求,为人类提供适合现代的、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3. 感官设计
【答案】感官设计是从人的感官特性出发,与人的感受相关,为适应和服务于人的感性特性的设计过程,其目的在于建立产品感官认识整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产品设计或再设计的合理方法。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设计进入感官层面,无疑使“为人的设计”真正进入新的发展层面。这一领域的开拓,体现出设计的深刻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4. 装饰艺术运动
【答案】“装饰艺术”运动起源于1920年巴黎,它从新艺术、俄国芭蕾、美洲印第安艺术等源泉中吸取了灵感,其装饰艺术风格是一种明确的现代风格,主张机械美,采用新材料(如钢铁、玻璃灯等)和大量新的装饰手法使机械形式及现代特征更加自然华贵。其造型语言表现为大量的几何形、绚丽的色彩以及表现这些效果的高档材料。这场运动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艺术家们掌握的手工艺和设计,以适应批量生产的需要,结束艺术与工业之间旧有的冲突,以及艺术家和手工艺人之间旧有的势力差别。艺术装饰运动传入美国后,与美国的大众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点的“爵士摩登”风格,豪华、夸张、迷人、怪诞,主要表现在建筑设计(如克莱斯勒大厦等)和
产品设计两方面。
5. 形式美
【答案】形式美是功能美的抽象形态,是指构成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形、声)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均衡、反复、节奏、多样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6. 约翰·拉斯金
【答案】约翰. 拉斯金是英国著名的作家、艺术家、艺术评论家,是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和思想先驱,是拉斐尔前派的一员。他的设计思想特征包括主张美学家从事产品设计,要求美术与技术相结合; 在装饰方面,提倡回归自然,提出“向自然学习”和“装饰时建筑的源泉”的口号:同时他的设计理论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反对精英主义设计。他的著名代表作有《建筑学七灯》、《威尼斯之石》、《拉斐尔前派》。
二、简答题
7. 简述明式家具的设计特色。
【答案】中国家具发展到15~17世纪出现了一个高峰。因这一样式始于明代,故习惯上把这一时期的家具均称为“明式家具”。明式家具没有时间限制,不仅明代的优秀家具称为明式家具,清代初期的家具,仍继承着‘明式家具”朴实简洁的风格与程式。其设计特色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
(1)明式家具的科学性
①明式家具的整体结构符合科学性
明式家具的整体结构以框架式样为主要的形式,呈现有束腰和无束腰两大结构特征。无束腰家具以圆腿侧足为主,造型简练稳重。有束腰家具方腿直足,或三弯腿或鼓腿,形体敦厚而显得庄重秀丽。明式家具采用木构架的结构,结构科学合理,整体的长、宽和高,整体与局部的权衡比例都非常适宜。这两种造法,给人以虚实相间、方正稳重的感受,成功地体现出科学性和艺术性融于一体的造型美。
②明式家具的造型符合人体工程学
明式家具造型上的特色是特别讲究线条美。它不以繁褥的花饰取胜,而着重于家具外部轮廓的线条变化,因物而异,各呈其姿,给人以强烈的线条美。如“S ”形椅背,既符合人的生理特点,又别具一格。造型显得线型简练、挺拔和轻巧,例如椅子的靠背和扶手的曲度都基本适合于人的身体曲线,触感良好。明式家具由于造型所产生的比例尺度,以及素雅朴质的美感,使家具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2)明式家具的艺术性
①造型大方,比例适度,轮廓简练、舒展。
②结构科学合理,桦卯精密,坚实牢固。
③精于选料配料,重视木材本身的自然纹理和色泽。
④雕刻线脚处理得当。
⑤金属饰件式样玲珑,色泽柔和,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
明式家具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明式家具造型简洁、淳朴、大方,结构简练,线条流利,装饰适度,突出木材天然纹理,不添加繁琐装饰,注重实用与美观、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并善于体现在选材、结构、装饰的整个制作环节中。其艺术风格为:简、厚、精、雅; 其优美特征体现为意匠美、材料美、结构美、工巧美。明式家具一直被誉为我国古代家具史上的高峰,是中国家具民族形式的典范和代表。
8. 后现代主义有哪些批评理论?
【答案】后现代主义是对工业文明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 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 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后现代主义有如下几种批评理论:
(1)罗蒂的“后哲学文化”
罗蒂把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逻辑实证主义、戴维逊的语言哲学,以及杜威的实用主义融合在一起,试图把英美分析哲学和他的大陆哲学对手相结合,铸造某种实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联盟,它批判了分析哲学,还解构了作为认识论的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并提出了一种后哲学文化以对抗传统哲学的表象主义与基础主义。
(2)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德里达是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是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的代表。他的思想在60年代以后掀起了巨大波澜,成为欧美知识界最有争议性的人物。他以其“去中心”观念,反对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以来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德里达的理论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 。
(3)利奥塔的知识合法化理论
利奥塔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后现代思潮理论家。他把对本体论的批判转化为对知识的合法性和知识分子的地位的考察,以此来消解同一性和整体性、放逐元话语的目的。他的主要理论著作有《利比多经济学》、《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公正》和《多元共生的词语》等,《后现代状况》曾经在80年代初引起西方哲学界有关后现代主义问题的深入论争。
(4)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救助
哈贝马斯是德国著名散文哲学家、社会学家。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科技和理性出现偏差在于日益官僚化的行政机构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意识形态防御系统,这就需要冲破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系统,摆脱思想压制,进行自由交流,重建新型人类关系和新理性。他强调交往和共识,希望建立“新理性”,“新理性”就是一个人们通过交往、交流并对阻碍交往、交流的社会因素进行批判而达到一种具体的共识的过程,他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理解和获得共识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