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811音乐学基础之西方音乐史简编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尚松
【答案】16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法国尚松(chanson )与意大利牧歌一样,是备受作曲家关注的世俗歌曲体裁,它改变了以往巧世纪时沿着佛兰德斯风格发展的方式,呈现出一种在词曲上具有典型法国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代表人物:雅内坎(C.Janequin )、贡贝尔(N.Glemens )、克莱门斯(J.Clemens )等。它在音乐上,旋律轻快优美,节奏强烈,音符常常反复,具有朗诵性; 在内容上,多表现生活中爱情的一面,法语生动的模仿和对情景的描绘,使其描摹的对象显得惟妙惟肖; 在形式上,一种模仿对位的歌谣曲形式。16世纪后,法国尚松发展成一种被称为“格律音乐”的五声部复调歌曲形式。
2. 《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答案】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创作的交响曲,受帕格尼尼之托写作,作品描写了贵族青年哈罗尔德游历的经历与感受,融人了作曲家本人漫游阿布鲁奇山的回忆。全曲四个乐章,由中提琴独奏的反复主题代表哈罗德尔的“固定乐思”。
3. 《鳟鱼》
【答案】舒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用变化分节歌的形式叙述了河中鳟鱼被渔夫用计捉去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鳟鱼命运的同情,作曲家惟妙惟肖地以流畅的钢琴伴奏塑造了在水中悠然游动的鳍鱼形象。该曲主题后来被引入《鳟鱼五重奏》的第四乐章。
4. C.P.E. 巴赫
【答案】古典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和羽管键琴家,J.S. 巴赫的次子。主要创作交响曲和键盘作
,他的作品精致洗练、趣味高雅,品,奏鸣曲有200多首,如《普鲁士奏鸣曲》、《沃尔滕堡奏鸣曲》
脱离了纯对位写作的旧有风格,发展了主调音乐的新风格,乐章间的调性对比和形象对比处理日趋成熟,并发展了奏鸣曲的戏剧性因素,是古典钢琴奏鸣曲的重要奠基者。
5. 奏鸣曲式
【答案】一种大型器乐音乐结构,定型于18世纪上半叶。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大部
分组成。呈示部包含在调性和性格上形成鲜明对比的主部和副部,它们是全曲的核心主题; 展开部发展呈示部出现过的主题,调性频繁转移,极大地造就戏剧紧张度; 再现部重现呈示部主题,但所有主题全部统一在主调上,形成音乐戏剧的完满解决。
6. 《前奏曲》
【答案】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创作的交响诗。作品构思受到法国诗人拉马丁的合唱《四元素》序曲改编而成,乐曲表达了“人生是死亡的前奏曲”这一主旨,了“主题变形”手法,乐曲各主题皆变形自引子中的“疑问动机”。《诗的冥想》启发而作,音乐根据采用奏鸣曲式写作,并集中体现
7. 喜歌剧
【答案】诙谐幽默的歌剧。产生于18世纪的意大利,题材轻松活泼,取材于日常生活,主角为平民百姓,往往描写主仆关系等,情节幽默滑稽,音乐简短质朴,以说白和对话取代宣叙调。1733年,意大利作曲家佩尔戈莱西创作的《女仆作夫人》是第一部意大利喜歌剧。紧接着,法国、英国和德国都发展了各自的喜歌剧。
8. 赋格曲
【答案】赋格曲(fugue )是一种严格运用卡农模仿手法的复调体裁,它是17世纪在利切卡尔和坎佐纳等音乐体裁上发展起来的。赋格曲有二至六个声部,一般常见的是三或四声部,一首完整的赋格曲由主题、答句、对句及插入句四个部分组成。赋格曲的代表作曲家是巴赫,他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将该体裁发展推到了顶峰。
二、简答题
9. 简述舒曼和他的艺术成就。
【答案】(1)人物简述: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凭借着对钢琴语言的感舒曼(Robert Schumann , 1810~1856)
悟和出众的音乐才华,创作了大量的钢琴曲、艺术歌曲以及器乐曲等; 同时在音乐评论上,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谈到舒曼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提到他那位可敬可爱的妻子——克拉拉,她在生活上给予舒曼无微不至的关怀,执著不懈地支持丈夫的事业,显示了女性的伟大和一位音乐家对艺术崇高的奉献精神。
(2)代表作品:
①钢琴曲:《狂欢节》《大卫同盟曲集》《童年情景》《C 大调幻想曲》《交响练习曲》《蝴蝶》和《a 小调钢琴协奏曲》。
②乐队作品:四部交响曲。
③声乐曲: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和《诗人之恋》等。
(3)艺术成就:
①舒曼在钢琴音乐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作品洋溢着炽热的浪漫情怀,如《童年情景》《a 小调钢琴协奏曲》等。
②他在艺术歌曲领域的地位仅次于舒伯特,创作了《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等杰作,他的艺术歌曲常常以女性为主人公,采用爱情题材进行创作,对女性的心理描写尤为精致,旋律富有诗意,钢琴伴奏地位突出。
③作为音乐评论家,舒曼在1834年创建了《音乐时报》和“大卫同盟”组织,以此作为宣扬浪漫主义观念的平台,抨击艺术上墨守陈规、庸俗无味的观点,并向公众推荐了许多“千里马”如肖邦、勃拉姆斯等,他是乐坛上独具慧眼的“伯乐”。
10.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后,产生了哪些新的音乐形式,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10月31日的德国,随后波及整个欧洲,改革运动的领袖是马
,并用《圣经》的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他以“赎罪券”之事撰写了《95条论纲》
理据《因信称义》与罗马教皇使徒辩论,最终导致宗教改革,产生了新教。新教音乐与以往天主教音乐的不同,主要反映在用母语唱圣歌上,这些圣歌在不同的国家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在德国被称为众赞歌,在法国和瑞士被称为格律诗篇,在英国和瑞士则被称为礼拜乐和赞美歌。
(1)德国众赞歌(chorale ; kirchenlied )的特点:
①用德语代替拉丁语演唱。
②曲调来源于格里高利圣咏、新填词的俗乐和新创作的音乐。
③演唱的形式为管风琴伴奏的众人合唱形式。
④开始为单音音乐形式,后来发展成四声部合唱,主旋律在高声部。
(2)法国和瑞士格律诗篇(Psalter )的特点:
①用《圣经·诗篇》中的格律诗作为礼拜音乐歌词的核心。
②用法语演唱。
③曲调多为格里高利圣咏,新创作的音乐占少数。
④演唱方式开始为单旋律的无伴奏齐唱,后来供家庭礼拜吟唱,配有一些四声部或四声部以上的音乐,主旋律在高声部。
⑤音乐风格温和、含蓄,不及众赞歌活跃、有力(因卡尔文反对音乐上精雕细琢的复杂形式而形成)。
(3)英国礼拜乐(service )和赞美歌(anthem )的特点:
①用英语代替拉丁语演唱。
②礼拜乐是早祷、晚祷和领圣餐时使用的音乐。
③赞美歌是以《圣经》或其他宗教题材为歌词内容,用管风琴伴奏的独唱、合唱、独唱与合唱交替形式的音乐。
综观德国的众赞歌,法国的格律诗篇,英国的礼拜乐和赞美歌,三者有几个相同的特点:其一,改复杂奢华的弥撒仪式为简朴庄重的礼拜仪式; 其二,改拉丁文歌词为母语歌词,人人皆懂; 其三,纳用一些新创作的宗教音乐和俗乐; 其四,重视对位法中和声因素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