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620中外音乐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文歌

【答案】形成于13世纪的多声部复调音乐体裁,在克劳苏拉的基础上形成。通常为三声部,低音固定调采用格里高利圣咏曲调,拉丁文演唱,上方第二和第三声部自由创作,用法语演唱宗教或世俗内容歌词。13世纪经文歌的代表作曲家有佩罗坦、弗朗科等,14世纪等节奏经文歌的大师为维特里和马肖。

2. 斯托克豪森

【答案】德国作曲家。学于科隆高等音乐学校,后赴巴黎师事梅西安与米约,50年代起在科隆广播电台工作,制作了《电子音乐练习曲I&II}而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电子音乐作曲家。他积极探索20世纪后半叶的新音乐流派,为月个乐队而写作的《群》为空间音乐里程碑式的作品,《钢琴曲XI 》则异示出随机音乐的观念,此外还涉足整体序列音乐、音色音乐、世界音乐等。

3. 孔特克图斯

【答案】在11~12世纪出现的孔特克图斯(conductus )是单声部的抒情歌曲,它促进了中世纪世俗音乐的发展。作为单声部歌曲的孔特克图斯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音乐不借助于圣咏创作,旋律与歌词的关系是音节式的,旋律因反复而具有分节歌的样式特点。在12~13世纪左右,圣母院乐派中出现了复调音乐发展形式的孔特克图斯,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分节歌形式不再依赖圣咏,它放弃圣咏的定旋律,以自创旋律为基础;

②包括二至四个声部,常见为三声部,一般采用狄斯康特的节奏型;

③每个声部都采用拉丁文演唱;

④孔特克图斯的歌词内容较自由,包括宗教、道德、政治、历史等世俗内容。

4. 圣桑

【答案】浪漫主义时期法国作曲家,曾任19世纪法国“民族音乐协会”主席。音乐风格精致典雅、工于技巧,代表作有歌剧《参孙与达丽拉》、双钢琴与乐队组曲《动物狂欢节》、交响诗《骼骸之舞》、小提琴与乐队《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

5. 格里高利圣咏

,是中世纪天主教会音乐【答案】罗马教会圣咏,俗称“格里高利圣咏”或“格里高利素歌”

,由教堂唱诗班以拉最重要的体裁,它是无固定节拍、无伴奏的单声部歌曲,歌词来自于《圣经》

丁文演唱,在日课和弥撒仪式中应用。附加段、继叙咏和教仪剧,是圣咏的衍生物,在9世纪以后得到发展。

6. 《埃莱克特拉》

【答案】理查德。斯特劳斯创作的歌剧。由剧作家霍夫曼斯塔尔根据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同名剧作撰写剧本,剧情为:迈锡尼王阿伽门农的女儿埃莱克特拉与其兄弟共谋,将拭夫的母亲克莉泰姆内斯特拉与情夫杀死,为父亲报仇,事后埃莱克特拉狂舞而死。歌剧大量使用不谐和音与近于无调性的和声语言,预示了20世纪的某些技法。

二、简答题

7. 简述霍尔斯特及其艺术成就。

【答案】(1)人物简介:

霍尔斯特(G.Holst , 1874~1934),瑞典裔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与威廉斯一起成功地发展了本民族音乐语言,使英国音乐在20世纪得到兴旺发展。

(2)代表作品:

①管弦乐:《行星组曲》《萨默塞特狂想曲》《贝尼. 莫拉组曲》《圣. 保罗弦乐组曲》等。

②歌剧《十足傻瓜》《在野猪头酒家》《流浪学者》等。

(3)艺术成就:

①对复兴20世纪英国音乐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音乐创作在受到民歌以及伯德和维尔斯克牧歌传统影响的同时,还受到英国殖民地文学的影响。他的作品常与古文化相结合,塑造一种神秘色彩,《行星组曲》就是这样一首独辟蹊径的著名作品。

②作品中常出现5拍子和7拍子,在乐队编制上常用大规模的乐队与合唱,以造成宏大的音乐效果,晚期作品在和声上进行大胆的实验,有多调性的倾向。

8. 简述奏鸣曲的发展。

【答案】奏鸣曲一词来自意大利文sonare ,为鸣响之意,在16世纪前就已存在。

16世纪时泛指一切器乐曲,与声乐曲相对。

17世纪早期,由五段或更多段对比性乐段组成的器乐合奏作品一般被认为是奏鸣曲,由此发展成巴罗克式的奏鸣曲,三重奏鸣曲是当时的重要体裁,通常有两种形式:“室内奏鸣曲”和“教堂奏鸣曲”。

到18世纪上半叶,独奏奏鸣曲取代了三重奏鸣曲的地位,最早为键盘乐器创作独奏奏鸣曲的

,其后的独奏奏鸣曲以D. 斯卡拉蒂和D. 阿尔作曲家是萨尔瓦托雷(Salvatore )和库瑙(J.Kuhnau )

贝蒂等作曲家的作品为代表; C.P.E. 巴赫确立了近代独奏奏鸣曲(古典奏鸣曲)的结构形式—包括

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慢板、三部曲式; 第三乐章慢板、小步舞曲或诙谐曲; 第四乐章快板回旋曲或回旋奏鸣曲。

18世纪下半叶,海顿、莫扎特省去了以往奏鸣曲中的第二乐章或第三乐章,确立了三个乐章的奏鸣曲形式(快板一行板一快板); 在贝多芬的发展下,奏鸣曲体裁又向前迈了一步,就乐章数量来看,他的作品包括三个乐章,有的扩展为四个乐章(创用小步舞曲,稍后用谐谑曲作为第三

,在发展规模上接近交响曲结构; 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为这种体裁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乐章)

献,标志着奏鸣曲进入成熟的发展时期。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始终是由一件或两件乐器演奏的最重要的器乐体裁,它展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史诗性、标题性、主题的发展性、变奏性和歌唱性等方面; 乐章的数目有所发展,多乐章、单乐章(李斯特首创)不一。该时期对奏鸣曲做出重要贡献的有舒伯特、肖邦、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等作曲家。

20世纪的奏鸣曲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方式,当时重要的作曲家大都写过这种体裁的乐曲,但风格迥异,形式不同。例如巴托克的奏鸣曲融入了民间音乐因素而且具有协奏风格; 斯特拉文斯基、欣德米特、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的奏鸣曲受到新古典主义的影响; 布列兹、潘德列茨基运用新技法进行奏鸣曲的创作。

9. 简述D. 斯卡拉蒂与他的奏鸣曲。

【答案】(1)人物简介:

D. 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是意大利作曲家、演奏家,A. 斯卡拉蒂的儿子,共作有555首奏鸣曲以及歌剧、清唱剧和其他圣乐,在古钢琴音乐领域有较大贡献。

(2)艺术成就:

,每首主要体现在他的555首奏鸣曲上,这些作品实际上是为钢琴而作的练习曲(Esercizi )

都是两段体的单乐章作品,分别解决一个技巧问题或发明一种音响效果,如快速双音经过句、双手交叉演奏、短倚音(acciaccatura )或“挤人的音符”等。

10.交响曲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

【答案】(1)交响曲的产生与发展:

,原为“声音一起响”之意,这是一种按交响曲(symphony )一词来自希腊语“symphonia ”

照奏鸣曲原则构成的管弦乐套曲形式。

交响曲的前身是巴罗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序曲(sinfonia )18世纪上半叶作曲家们采用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快—慢—快结构谱写管弦乐作品,并将其称为交响曲。从此,交响曲逐渐取代了巴罗克风格的乐队协奏曲,成为音乐会中主要的器乐形式。

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得到了真正的确立和发展,主要归功于曼海姆、柏林和维也纳乐派。曼海姆乐派奠定了古典交响曲四乐章的基本结构,形成了快板一行板一小步舞曲一快板终曲的交响套曲形式。18世纪后半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海顿对交响曲进行了改革,发展并完善了这种形式,后来贝多芬将交响曲推向发展的顶峰。交响曲在音乐表现上具有广泛的艺术概括力和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