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原工学院思政部中国通史复试之中国文化史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举例说明文化交流实质上是相互影响的。
【答案】文化交流实质上是相互影响的,这主要表现在:
(1)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总是相互的、双向的
即使是两种文化有先进和后进之分,也是一种相互间的影响关系,并不是某一方总是影响者,只是某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可能大一些或小一些而己。成熟的或发达的文化,可能对尚未成熟或较不发达的文化影响大一些,反之可能小一些。但这也不是一种规律。后者对前者在特定阶段影响大一些的现象,也是可以在文化史上寻找到的。我们说,文化的品格应该是虚怀若谷,胸襟博大,能容纳异质文化中有益的东西,而不是居高自傲,颐指气使,总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人。
(2)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多元文化,具有一种厚度、强度和融化力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外来文化,如犹太文化及其他周边民族的文化,都被中国文化逐渐吸收甚至同化的缘故。从另一方面来说,外来的异质文化要想在中国文化的氛围里生根与发展,它也必须适应中国文化,必须按照中国文化的生存机制逐步地改造自己,如同印度的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一样。即使是西方世界的基督教文化,它也必须像利玛窦那样先学习中国文化,而后才能站稳脚跟。若是以强势压人,甚至明火执仗,蛮横无理,都是不可能在中国文化里存在久远的。
2. 为什么到明清出现了长篇小说? 试从社会发展与文学发展阐述其必然性。
【答案】明清之所以出现长篇小说,其原因在于:
(1)从社会发展看,长篇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
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印刷业的发达,为小说脱离民间口头创作进入文人书面创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
(2)长篇小说的出现也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①中国的古典小说发源于先秦的神话传说,后来又吸收了史传文学和寓言散文的一些东西,至汉代出现了将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结合在一起的作品。
②魏晋以后出现了“六朝小说”,一类“志人”,主要记载士族阶层的遗闻逸事,其代表作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一类“志怪”,主要记述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多神仙鬼怪,其代表作为干宝的《搜神记》。
③唐代继承六朝小说的的传统,发展了小说的文学特色,作品人物、故事情节都趋于丰富多
彩,形成“唐人传奇”,内容多描写爱情故事和豪侠故事,也有六朝志怪的痕迹。作品较为著名的有牛僧孺的《玄怪录》、李复言的《续玄怪录》、薛用弱的《集异记》和裴铏的《传奇》等。《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柳毅传》、《离魂记》、《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等,都成为后世戏曲创作依据的蓝本,并且影响了后来的小说创作。
④宋元以来市民阶层的兴起,产生了与市民艺术趣味密切相关的白话小说一一“话本”。内容主要有“小说”和“讲史”两类。话本是说话人所用的底本,有讲史、小说、公案、灵怪等不同家数,己初具小说规模,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加入新的创作,逐渐成熟。
⑤明清两代是中国古典小说兴盛繁荣的时代,特别是白话小说创作广泛流行,并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3. 中国传统风俗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特点是:
(1)积久性
即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大多具有古老的历史源渊,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各种习俗积聚人们的感情、信念、愿望和追求,以其缓慢变化的方式,反映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物质生活水平。比如祭祖这一风俗,产生于4000年以前的原始社会。它所体现的感情是后人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认为先祖生育了后代,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他们有生育功能。因此,祭祖风俗实发端于生殖崇拜。
(2)多元性
即风俗习惯的多民族性、多区域性和多系统性。由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而形成的风俗习惯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婚姻、祭祀方式和衣、食、住、行方式。同一民族居于不同地域的人们,也各有自己不同的习, 。西南地区的彝族、傈僳族、拉枯族、纳西族等都过“火把节”,但他们关于火把节的来历、举行火把节的方式并不相同。这说明,他们对火与光的理解存在着民族差异。彝族认为火可以除害(蝗虫),白族认为火可以除霸(奴隶主和国主),纳西族认为火可以救己,拉枯族则认为火可以驱恶。
(3)相融性
即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特性。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汉民族的文化比较发达,因此它的影响力和融化力都比较大。大凡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都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在丧葬问题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力。汉族崇尚土葬、厚葬,特别是对于帝王公卿,在秦汉时代己形成一定的陵寝制度。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丧葬问题上都受过汉族的影响,如藏族崇尚天葬,但吐蕃时期的藏王都是建墓立碑的; 宋代的西夏王和辽代诸王也建有陵园和陵墓。金人入主中原以后,帝王建陵方式完全学习汉人,在今北京的房山区建有规模宏大的金陵。
4. 中国的宫殿建筑与陵寝建筑体现了哪些文化意蕴?
【答案】(1)中国宫殿建筑体现的文化意蕴
宫殿是随着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而成为帝王居住和施政的专用场所的。
①从考古发掘知道,远在奴隶社会,供奴隶主居住和使用的房屋,其居住规模就比较大。到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以后,为了显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领有天下的威严,宫殿的建筑设计特别追求高大、雄伟、壮丽。它反映了唯我独尊的文化心理,适应了统治万民的政治需要。
②中国封建时代的宫殿建筑,有极为严格的等级规定,其中以殿顶形式及其装饰表现得最为突出。殿顶装饰的各式各样的动物,象征了吉祥安定、灭火消灾、主持正义、剪除邪恶,也是文化心理的一种反映。
(2)陵寝建筑体现的文化意蕴
一些国君在墓造得如同山陵一样,因而帝王的坟墓就称为“山”或“陵”,加上陵前供死者灵魂起居的寝殿和子孙祭祀用的祭殿等,合起来就是通常所说的“陵寝”。但实际上帝王的陵寝还包括地下宫殿在内。帝王的陵园建筑规模很大,这也是显示帝王的威严和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