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地理学(含经济地理学)之经济地理学(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地域根植性
【答案】地域根植性是指生产网络中的每个元素都深深地根植于一定的地理区位。这个区位具有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制度相适应的沉没成本。虽然地理距离的阻力变小,但地理的作用并未变小。
2. 区位理论
【答案】区位理沦有两层基本涵义,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己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 另一层与前者正好相反,即空间区位己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占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
3. 经济地域综合体
【答案】经济地域综合体看成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经济意义在于,能够促成区域内各经济部门的有机结合,通过专业化与协作,形成内部联系紧密的经济系统,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提高产出能力和效益; 通过完善生产体系,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自然环境; 各经济和社会组织共同利用统一的基础设施,可以节约社会公共投资,获得外部经济效益; 有利于以它为中心,开展大规模的区域开发活动。
4. 劳动密集型产业
【答案】劳动密集型产业指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劳动力特别是大量廉价劳动力。基本特点是:物化劳动消耗比重较低而活劳动消耗比重较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
5. 产业
【答案】产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产业的划分是: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各业; 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制造、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各业:第三产业分流通和服务两部分。
6. 折衷理论
【答案】折衷理论是将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用于解释跨国投资的一种理论。当一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他企业以获取收益; 当一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这种优势时,它可通过产品出口获取收益; 只有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
7. 扩散效应
【答案】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8. 横向一体化
【答案】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该类增长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 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
二、简答题
9. 试述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案】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一区位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在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过程中中,一般都将能源和交通作为改善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的重点来加以建设。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活动,在区位选择中必然需要接近廉价的能源供应地。因此,当地的能源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由于能源在各地的分布以及蕴藏条件差异很大,其生产成本的差异非常明显。这不仅带来了能源供应价格的地域差异,还进一步造成了大耗能经济活动的区域差异。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逐步增强,利用能源的种类、数量以及形态开始影响到企业形象以及公众对相关经济活动的接纳程度。大量消耗能源的企业在许多地方不受欢迎,使得该类企业区位选择的空间余地越来越小。
10.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在哪些方面?
【答案】当前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的重点主要有五个方面:
(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当今人们对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已从20世纪上半叶的“环境决定论”
7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经济“零增长”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思想,转移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上来。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加强了全球与地方的联系。全球化可使每个局部充分发挥其在国际分工的优势。每个区域在全球化中做出可以做的贡献,同时获取可以获取的回报份额(即从其他区域得到好处)。然而实践上,全球化力量与地方化力量由于国际性组织、
跨国公司、国家、区域的介入,而变得十分复杂和难以度量。
(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
我国发展历史悠久,且各地经济发展地理背景具有巨大差异;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己有20余年,但政治体制仍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全国平均经济增长十分迅速,但各地差异又十分明显。所有这些共同作用,带来了特殊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决策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重要的理论依据。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企业本身的增长状况,直接影响区域发展; 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管理、产业关联也对区域发展产生间接影响。
11.集聚机制及其成因。
【答案】(1)集聚机制的含义集聚机制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2)集聚机制的成因集聚机制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
①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区位指向相同的经济活动往往都趋向于集中在同类区位。
②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出于加强相互联系的需要,一些内在联系紧密、相互依赖性大的经济活动往往趋向于集中在某一适宜地区。
③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各种经济活动为追求集聚经济也需要在空间上趋于集中。
12.简述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竟争力的影响。
【答案】技术创新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因素。具体来说,技术创新可以弥补区域在某些资源票赋方面的不足,如使用人工合成材料代替天然材料。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出现使经济增长中的要素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增长依靠资本、劳动和土地投入的格局被打破,知识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相应地,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知识资源丰富的区域将在经济发展中更具竞争力。技术创新力强的区域,其产业的技术先进程度高,所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贸易在区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掌握着先进技术的区域在对外贸易中越来越占据优势,甚至可以凭借技术创新获得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制定游戏规则、进行一定程度的垄断。
技术创新使得区域经济增长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依靠科技进步、生产要素质量、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利用率的内涵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日益被接受。单纯依靠增加实体性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生产规模扩大的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依靠技术创新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相对减少实体性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经济效益,己经成为发展区域经济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