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658新闻传播史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答案】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全国性新闻记者组织。其前身是1937年由范长江、夏衍等人在卜海发起筹办的中国青年记者协会。该协会还没有来得及开展活动,就被迫离沪迁往武汉,在武汉成立分会,1938年3月15日,该协会在汉口开会,决定改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邵力子、王芸生、于右任、叶楚枪、邹韬奋、郭沫若、张季莺、潘梓年等为名誉理事,范长江、钟期森、徐迈进为常务理事。“青记”除总会外,还在广州、香港、桂林、成都、重庆、延安、兰州等地设有分会,会员曾发展到一千多人。

2. “韬奋精神”

【答案】“韬奋精神”是指邹韬奋的一套较为完整的报刊思想和实践经验。毛泽东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力一”。这是对“韬奋精神”的精辟诊释。由于体现了这种精神,邹韬奋所办报刊,个个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

3. 《遐迩贯珍》

【答案】《遐迩贯珍》是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报刊,也是中国境内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1853年8月1日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1856年5月停刊,前后共出33期。《遐迩贯珍》在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所占篇幅最多的是反映当前时事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此外,该刊还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1855年,《遐迩贯珍》增出附刊《布告篇》,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该刊还有中英对照日录。

4. 《工人周刊》

【答案】《工人周刊》是一份工人报刊,于1921年7月创刊,4开小型报(后改8开)。最初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以“工人周刊社”名义刊行,1922年夏改为新成立的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的机关报,并迁至郑州出版。1926年迁至天津出版,至当年12月约出版150期。因受军阀政府迫害,多次停刊,终刊时间不详。该刊反映了中国工人第一次罢工运动的高潮,反映了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提高到反帝反军阀政治斗争的转变过程。它受到工人欢迎,曾被誉为“地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

5. 《昭文新报》

【答案】《昭文新报》是第一份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因阅者较少而改为五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昭文新报》虽然昙花一现,却是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为中国人自己办报做了最早的尝试。

6. 《成报》

【答案】《成报》是香港的一份较重要的商业报纸,1939年5月1日创刊,由何文法、何文允、汪玉亭、李凡夫、陈平等人合股创办。该报初期每天一大张,以副刊取胜,出版半年后,在香港已经十分畅销。香港沦陷后停刊。抗战胜利后复刊,初创即很畅销。该报坚持以“在商言商”为经营宗旨,读者以文员、职员等白领阶层为主。1954年起,《成报》连续20多年成为香港销量最大的报纸。该报目前在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发行海外版。

7. 黄远生

【答案】黄远生是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尤以撰写新闻通讯见长。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业史》一书中称他为“报界之奇才”。1904年黄远生东渡日本官费留学,专攻法律。1909年回国后,经常为京、沪报刊撰写国际时事评述。辛亥革命后,全身心地从事新闻工作,先是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后又编辑过梁启超主办的《庸言》杂志,并担任上海《时报》、《申报》、《东方日报》驻北京的特约记者和北京《亚细亚日报》的撰述,还经常为《国民公报》、《论衡》和《东方杂志》撰稿。在新闻业务上,黄远生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他写的通讯题材重大,记载翔实,针硬时弊,忧国忧民,通俗自然,不拘一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黄远生在新闻思想方面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其中最著名的是“四能”说,即“脑筋能想,腿肚口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他死后,其友人将他发表过的文章编为《远生遗著》,其中大多为通讯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本报刊通讯文集。

8. “冷排”

【答案】实际上是“照排”,即运用照相工艺在可感光的版基上排版,完成印刷制作。1981年5月创刊的英文《中国日报》引进美国全套照排系统印刷,成为我国第一张采用“冷排”方式出版的报纸。1985年创刊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成为我国第一张用“冷排”技术出版的中文报纸。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报刊印刷技术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

9. 密尔顿(JohnMilton )

【答案】约翰·弥尔顿(JohnMilton , 1608-1647)是英国伟大的诗人、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其出版自由思想从18世纪起受到重视,是“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1644年发表的《论出版自由》,是世界上第一本提倡出版自由,反对封建传统书刊检查制度的著作。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后,发表《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指出君主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有权废黯甚

至处死滥用职权的暴君。

10.邮发合一

【答案】“邮发合一”是指中国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实行的一项报刊发行制度。在这种发行制度下,报纸的生产(编印)和流通(发行)是截然分开的,把送信与送报捆在一起,把多家报纸捆在一起,把报纸的征订、运发和投递捆在一起,把批发和零售捆在一起,这种“一分开、四捆起”就是“邮发合一”的发行模式。这种模式拓宽了报纸发行的深度和广度,利用现有资源,减少了浪费和混乱。然而,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条件的不断变化,“邮发合一”逐渐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中国的报刊发行模式逐渐演变为“邮发”与自办发行相结合的格局。

二、简答题

11.简述党的“一大”、“二大”通过的几个决议案中有关党报工作原则的主要规定。

【答案】(1)党的“一大’夕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个决议》,对党报巨作原贝撇了如下规定:

①“须由中央执行委员会或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经办”。

②“应由党员直接经办和编辑”。

③“不能刊载违背党的方针、政策和决定的文章”。

(2)党的“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完全采纳了共产国际对党的报刊的要求,对党报工作原则做了如下规定:

①党的报刊应由“确实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的共产党人来主持”。

②“应该完全服从党中央委员会”。

12.简述澳门近代报业产生的条件与早期发展情况。

【答案】中国境内的近代报刊,最早是由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当时的澳门不仅出版葡文报刊,还同时出版中、英文报刊,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一个重要起源地。

(1)澳门近代报业产生的条件

从技术设各、人口条件、社会需求等因素来看,澳门的近代新闻事敬似乎在17世纪中后期就应该产生了。1450年前后德国人古登堡发明创造的西方活字印刷术曾深刻地影响了欧洲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发展。时隔100多年后,这种印刷设备被西方传教士带到了中国。澳门是西方活字印刷术最早传入中国的地方。而实际的情况却是,直到19世纪初澳门才出现了第一份近代报刊。这与葡萄牙颁布的两项出版法令有关:1737年颁布了禁止葡萄牙海外属地(各殖民地)出版的法令,1768年开始实行新闻检查制度。出版活动只有在葡萄牙本土才被认为是合法的,海外殖民地不允许有仟何出版行为。1820年8月,葡萄牙本土的立宪党人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帝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1821年,葡萄牙新政府通过了新闻自由法案。出版禁令解除后,在本国民主革命的影响下,葡萄牙海外殖民地随即出现了一批报刊。(2)澳门近代报业早期发展情况

①葡文报刊在澳门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