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光明口报》

【答案】《光明日报》是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创办的机关报。1949年6月16日创刊于北平,为对开4版综合性报纸。首任社长、编辑分别是章伯钧、胡愈之。1953年1月改组成为中国各民主党派、中华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联合主办的报纸。它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传播国内外重大新闻,宣传报道文教界、统一战线方面的动态、成绩和经验。以多种学术专刊见长。《史学》、《文学遗产》、《哲学})等专刊,为繁荣学术提供了重要园地。

2. “皇甫平”评论

【答案】“皇甫平”评论是指1992年初刊登在《解放日报》上的一系列评论文章,是由《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与评论部负责人等合作写成的。这些陆续见报的署名“皇甫平”的评论相互呼应,围绕解放思想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个中心,宣传了邓小平在90年代初提出的改革开放新思想,形成了一个鲜明推进改革开放的完整的舆论先导系列。

3. 斯诺

【答案】斯诺是美国著名记者、作家。他于1928年来华,曾报道“淞沪抗战’夕、“一二·九”运动,曾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翻译左翼作家作品。1936年,他进入陕北采访,在《密勒氏评论报》、英国《每日先驱报》、美国《星期六晚邮报》等多家报纸发表数十篇陕北采访报道,1937年撰写《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又名《西行漫记》)。他的陕北之行报道打破了国民党多年的封锁,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共领导人、丁农红军、陕北边区的情况,传播了中共对时局的看法和主张,轰动中外。斯诺具备作为一名记者的优秀素质,他独立思考观察,探索真理,勤学好问,善于捕捉重大新闻并勇于冒险牺牲,其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做出重要贡献,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4. 媒介融合

【答案】媒介融合是指随着传播技术(卫星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在报业、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使得媒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同时,新媒体层出不穷,媒介终端可实现的功能逐步强大。

5. 《湘江评论》

【答案】《湘江评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进步学生报刊之一,是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

于1919年7月14日在长沙创刊,由毛泽东主编。它是一张4开4版的小型周报,新闻、评论全部用白话文写作,以述评为主。毛泽东不仅精心编辑这张报纸,还发表政论、述论、杂论将近40篇。该报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李大钊评价它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1919年8月上旬,《湘江评论》被湖南军阀张敬尧查封。

6. 双办方针

【答案】“双办”方针是指“全党办报’夕、“群众办报”的方针。1942年4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宣布改版的基本内容,就是把少数人办报的方针转变为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方针。从此,“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成为各根据地党报的办报原则并指导着新闻传播实践。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全面总结了新闻工作实践的经验,用更明确的语言对这一原则作了表述。他说:“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这样,“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进」步成为我们办报的组织路线和工作原则,不仅在当时,而且对以后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7. 中国新闻社

【答案】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海内外知名人士于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发起成立,是中国内地仅有的两家通讯社之一。中新社主要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成就,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中国新闻社于1957年脱离新华社独立,其后规模日益发展壮大。其总社设在北京,在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以及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设有分社。

8.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答案】梁启超在《时务报》的创刊号上发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大力鼓吹多办报纸,主张报刊应“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术要书”,以启民智,以开风气,以助变法。梁启超认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时务报》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外报文章又使读者大开眼界,因而“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9. 王芸生

【答案】王芸生开始为《益世报》写稿。1928年,王芸生担任《商报》总编辑。后被张季鸳发现,请进了《大公报》编辑部,负责编地方版新闻。1931年9月至1934年4月,王芸生完成了《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一书,1935年,王芸生被提拔为《大公报》编辑主任。1936年4月,到上海任《大公报》上海版编辑主任。1938年)2月1日,《大公报》重庆版发刊,王芸生任渝

馆总编辑,社评委员会主任。1941年9月,张季莺病逝,王芸生就任《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在《大公报》的工作是辛苦的、勤勉的,在新闻编辑、采访,尤其是新闻评论的写作方面,是有贡献的。

10.史量才

【答案】史量才是旧中国报业家,上海《申报》的总经理。1908年任《时报》主笔,1913年接办《申报》,1929年购进《新闻报》大部股权,意图组织报业托拉斯,受到挫折。九一八事变后,政治态度趋向进步,积极支持抗日运动。他举办申新通讯社,申报补习学校,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申报流通图书馆,出版《申报年鉴》,《申报月刊》、精制全国地图等,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引起国民党最高当局的嫉恨。1934年11月13日,被蒋介石派遣的特务暗杀与沪杭公路上。

11.定本制度

【答案】“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定本”是指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出范围。“定本”制度起始于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曾两度取消,都在不久后恢复,山此一直沿用到宋末。“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

12.《生活》周刊

【答案】《生活》周刊是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于1925年10月11日在上海创办的刊物,创刊之初以宣传职业教育为宗旨。1926年,邹韬奋接任主编,不断充实内容、革新版面,逐步发展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九·一八”事变之前,该刊以力求政治清明与事业振兴为目标; “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迅速走出改良主义幻想,投入抗日救亡洪流,《生活》周刊也转而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中心,反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发起为抗日军队捐款的活动。此外该刊还发表文章系统介绍社会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该刊十分重视读者意见,开辟“读者信箱”专栏,征求读者意见,积极开展为读者服务的工作; 该刊的“小言论”专栏也很受读者欢迎。在新闻业务上,《生活》重视选材的趣味性和价值性,主张文风要明显畅快,深得读者好评。在邹韬奋的主持下,《生活》周刊销数增至15万份,成为当时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1933年12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13.《东方风来满眼春》

【答案】《东方风来满眼春》是1992年3月26日发表在《深圳特区报》上的一篇万字通讯,由《深圳特区报》的副总编辑陈锡添根据邓小平1992年南行所有的讲话与细节写成。很快3月28日的上海《文汇报》、《中华工商时报》和3月30日的《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均全文转载此文。3月30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全文播发《东方风来满眼春一一邓小平视察深圳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