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外国近现代教育史之外国教育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提出“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
A. 狄德罗
B. 爱尔维修
C. 卢梭
D. 夸美纽斯
【答案】C
【解析】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他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
2. 学生在理解“力”概念的基础上,再来学习“重力”的概念。这种学习属于( )。
A. 派生类学习
B. 相关类学习
C. 并列结合学习
D. 总括学习
【答案】A
【解析】派生类学习是指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特例或例证,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派生物。例如,如果学生己有了“哺乳动物”的观念,现在来学习“鲸”这种动物,就可通过派生类学习来进行。相关类学习是指当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之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二者仅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从属关系。例如,学生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现在要让学生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就是相关类属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例如,学习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遗传结构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属于并列结合学习。总括学习是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例如,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拦河坝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
,就属于总括学习。重力的概念是力的概念的派生物。因此,答案选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A 。
3. 夸美纽斯为父母们所写的学龄前儿童教育指南是( )。
A. 《母育学校》
B. 《父母必读》
C. 《人的教育》
D. 《泛智先声》
【答案】A
【解析】夸美纽斯于1633年正式出版了《母育学校》一书,这是教育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他认为,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儿童体力、智力和道德的初步基础,通过感觉器官的训练和发展使幼儿获得有关自然界、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初步认识。
4. 在文献检索时,研究者不仅要搜集那些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资料,也要搜集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甚至对立的资料。这体现了文献检索的( )。
A. 矛盾性原则
B. 逆时性原则
C. 选择性原则
D. 全面性原则
【答案】D
5. 科举考试中偏重测试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试方式是( )。
A. 巾占经
B. 策论
C. 诗赋
D. 经义
【答案】B
【解析】策论又称策问,是从西汉射策发展而来的。它让考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够考查出一个人治国安邦的才能,能够使考生开动脑筋去思考一些现实问题,有利于人们思维水平的提高。策论偏重测试考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帖经,是将书上某行帖上儿个字,要被试者将所帖的字填写出来,主要考查考生对书的记诵能力。诗赋,是后来加试的一种方法,主要考查考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创造力。经义,主要考查考生对“四书”“五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经义策问的基础上加一经一赋,也称为帖试。宋代以经书中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故称。明清沿用而演变成八股文。因此,答案选B.
6. “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教育本质论的基本观点之一,其主要含义是( )。
A. 教育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不是儿童生活的过程
B. 教育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生活的过程
C. 教育是学校的生活而不是儿童的生活
D. 教育不是学校的生活而是儿童的生活
【答案】B
7.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在学校制度方面的一大改革是分科设学,设立( )。
A. 玄儒文史四馆
B. 玄儒律算四馆
C. 文史律算四馆
D. 文史书算四馆
【答案】A
【解析】自汉代以来,经学教育独霸官学。南宋时,在学校制度方面进行分科教学,设立研究老庄学说的玄学馆,研究古今历史的史学馆,研究辞章的文学馆以及研究经书的儒学馆等,这种分科设学的作法,是学制上的一大改革。
8. 世界上第一所新式大学是1694年建立的( )
A. 哈勒大学
B. 哥廷根大学
C. 柏林大学
D.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答案】A
【解析】随着国家影响的加强,实科教育风气的增长,特别是科学发现和发明的涌现、培根、笛卡尔等人新思想的传播等,是具有现代理念的大学在德国首先出现的重要原因。1694年建立的哈勒大学,就是第一所新式大学。新大学的特征之一是积极吸收最新的哲学和科学研究结果,排除宗教教条,为此大胆选用了崇尚理性、善于思考和具有冒险精神的学者任教,为大学注入新的
生机,奠定了大学的高水平科研和教学的基础。哈勒大学的又一特色是提倡“教自由”、“学自由”。
9. 若问小明“为什么偷东西是不对的? ”他的回答是“抓住了会挨打”。据此可以判断小明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
A. 前习俗水平
B. 习俗水平
C. 后习俗水平
D. 准习俗水平
【答案】A
【解析】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是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第一水平。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推理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在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定向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虽然在第一水平中,儿童已经有了是非善恶的观念,但这些观念还是纯外在的,儿童主要是从行动结果及自身的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