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马81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之人文地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感知论
【答案】环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学借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的。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对环境感知方面研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对自然灾害的感知问题。环境感知现象在移民身上反映也是比较明显的。
2. 城市同心圆理论
【答案】城市同心圆理论是指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环绕市中心呈同心圆带向外扩展的结构模式。为城市地域结构的基本理论之一。由伯吉斯提出,根据他的理论,城市可以划分成5个同心圆区域,居中的圆形区域是中心商务区,这是整个城市的中心,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市民生活和公共交通的集中心。在其核心部分集中了办公大楼、财政机构、百货公司、专业商店、旅馆、俱乐部和各类经济、社会、市政和政治生活团体的总部等。
3. 旅游资源
【答案】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
4.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答案】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典型代表为我国郑州,它位于黄河中下游,是中部平原的中心地带,农业历史悠久发达,且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通过多年的发展成为整个中原地区产品交易的中心,从而达到城市化进程。
5. 断裂点理论
【答案】断裂点理论是关于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由康维斯对赖利的“零售引力,加以发展而得。该学说认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距它规律,
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6. 赫特纳
【答案】赫特纳,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奠基人。赫特纳强调地理学的区域特
,叙述了地理学的历史、性质、任务、研究方法、概性。他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念和思想的构成、地图和图片、文字表达以及地理学教育,系统地阐明地理学理论,是其地理学思想的代表作。还著有《区域地理学基础》等。
7. 杜能圈
【答案】杜能圈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杜能认为,城市周围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呈同心圆圈层结构。
8. 种植园农业
【答案】种植园农业是指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广泛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种植园农业一般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以及热带草原气候。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广西以及广东等地区。
9. 通勤活动空间
【答案】通勤活动空间是由于居住场所与工作或上学场所处于不同的地点,上下班、上下学所经由的路线和地点构成的行为空间。该行为空间由持相同目的的通勤者和通学者所构成,在城市运输高峰时间由居住地移向工作地点或者学校。居住地和下作地、学校的场所,以及可以利用的交通手段决定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特点。
10.白兰士
【答案】维达尔·白兰士是法国近代地理学的创建人,他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研究,在他的倡导下,法国地理学从十九世纪后半叶起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一个有影响的法国地理学派。白兰士认为,自然环境提供了可能性的范围,而人类在创造他们的居住地的时候,则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凭借自身的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
11.人本主义地理学
人本主义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人本主义地理学的主要观点有:①在历史地理学领域,认为实证主义方法是行不通的,为了理解一个历史上特殊区域背景下的人文景观或事件,人文地理学家必须思考位于人类活动背后的动机。②在文化地理学领域,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联系。在人本主义地理学看来,人与其生活和经历的地点之间可以建立心理和情感联系; 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的行为受制于主体的感知环境,而不是客观环境,为了解释人的行为,就要研究环境对于行为者的主观意义。人本主义地理学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倾向,把一切客观存在看作为人的心理构造,事实上构成人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
【答案】
12.绝对成本学说
【答案】绝对成本学说是依照绝对成本进行分工的学说,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①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②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③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二、简答题
13.什么是中心地理论? 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案】(1)中心地理论的概念
中心地理论是关于一定区域或国家内城市和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即城市的“等级一规模”学说。是由德国的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村镇及其四周的农村服务区之间的空间模式结构的研究首创的。
(2)中心地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①市场最优模式
较高等级的中心地其安排要确保消费者最容易和中心地发生联系,中心地易于组织商品的集散和流通。在此模式下,较高等级的中心地除了服务于自己,还要服务于六个较低级中心地。
②交通最优模式
在中心地体系的组织中,若交通运输费用所占比重较大,则按此模式布局较为合理。在交通最优模式下,两个同级中心地直接通道的中点处,有一个次级中心地。同时,每个次级中心地被两个较高级中心地分割,每个较高级的中心地除服务于本身外,还要服务六个较低级中心地。
③行政最优模式
若中心地体系以行政管理为主,则按此原则布局较为合理。各中心地的服务地区范围具有明确界线,互不补充,即经济区和行政区保持一致。各级行政区都由位于六边形中心点的行政中心管理,基层行政中心位于六边形的各角,最小的行政管理单位由7个基层单位组成,6个较低级中心地位于较高级中心地影响范围之内。
总之,中心地理论促进了地理学的计量革命和计量方法的采用,强化了居民体系和地理学中系统论、系统预测与分析方法,中心地理论的六边形对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是该理论以许多简化与假设为前提,没有真正反映消费者、商人、行政管理人员的活动,脱离了客观实际。
14.简述人口迁移的空间行为规律。
【答案】美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通过分析英国等欧洲国家19世纪后期的人口迁移趋势,提出了七条迁移法则,分别是:
(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大都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即人口机械增长)的结果,相对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不大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