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19公共政策学之公共政策分析考研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策议程

【答案】公共政策议程是指某一引起公共政策决定者深切关注并确定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以及正式提起政策讨论,决定政府是否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只有一小部分社会问题被公共决策者所关注,政策议程即是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在政治系统中存在着多种政策议程。查尔斯·琼斯从政策活动的功能方面将政策议程分为:①问题确认议程:②提案议程; ③协议议程或讨价还价议程; ④持续议程。科布和埃尔德区分了两种基本的议程:①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②正式议程,又称政府议程。

2. 规划方法

【答案】规划方法是运筹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包括线性规划11-1、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动态规划、随机规划等。其中,线性规划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成功的运筹学模型,是现代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的有效方法。

3. 前后对比法

【答案】前后对比法是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评价活动的基本思维框架,其他一切方法都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前后对比法是将公共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从中测度公共政策效果及价值的一种定量分析法。前后对比法通过大量的参数对比,使人们对公共政策执行前后情况的变化一目了然。其小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公共政策的准确效果,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公共政策的本质和误差,因此是公共政策评价常用的基本方法。

4. 投入产出法

【答案】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该方法的基本内容:

①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

②制定投入产出表,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去向的一种棋盘式表格;

③构建投入产出模型,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

5. 利益落实

【答案】利益落实是指在分配利益时,满足一部分利益群体的合理要求是十分重要的,但更

重要的是这些利益群体能否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获得应有的利益,这不仅是相关的利益群体关心的事,更应该是政府关心的事。政府的政策主体地位,需要其主动地把政策内容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应有的政策效果,即从本质上讲,使得分配的利益到位。

6. 规范分析

【答案】规范分析方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和基础,提出行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处理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探讨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和研究方法。规范研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科学规范、道德规范、审美规范、宗教规范和法律规范等。规范分析,同样离不开价值。规范要有效,必须以相关的价值为基础。价值观念的变化必然带来社会规范的变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存在着彼此联系的四种形式,即事实判断、价值判断、规范判断和命令判断。这种关系,在政策分析中处处都表现出来。

二、简答题

7. 试分析导致公共政策终止的主要因素。

【答案】公共政策终止并非是个纯粹的技术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个政治性问题。德利翁和卡梅伦指出在政策终止决定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政治价值和意识形态,对政策终止的分析不能局限于经济和效率方面的问题,还应考虑意识形态的动机。导致公共政策终止的主要因素有:

(1)决策者的价值取向

在政策的全过程中,政府的决策者,特别是主要决策者的价值观,始终起着关键性作用。一旦他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必然会引起公共政策相关内容的变化,甚至导致政策或项目的终止。

(2)政策环境

政策系统所处的环境,是由复杂的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当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制定的公共政策可能就不能适应新环境的要求,此时就需要对其进行调整或终止。

(3)政策资源

政策的实施和运行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即需要一定的政策资源。一方面,当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政府可支配的政策资源减少时,政府就可能会终止某些公共政策或项目,节省开支,减轻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如果一项公共政策的运行效率低下,耗费了大量的政策资源,所获效益远低于投入的成本,以致难于为续,就需要对其进行调整或终止。

8. 简要分析公共政策工具选择的综合模型。

【答案】综合模型由霍莱特和拉梅什提出,试图将经济学模型和政治学模型综合起来,认为两类模型在建构各自的分析框架时都或隐或显地使用了两个相互联系的变量。第一个变量是国家能力,或者说国家影响社会行为者的组织能力。第二个变量是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特别是政府在执行政策时面对的行为者的类型和数目。设定这两个变量,就可以形成一个政策工具选择的模型,具体内容如下:

(1)国家能力强,政策子系统高度复杂。当政府面对的社会行动者的类型和数量比较多且彼此间相互冲突时,政府难于辨析孰优孰劣。如果政府对社会具有较强的管制能力,可以利用市场工具实现自由竞争,通过市场这种“看不见的手”来配置资源。

(2)国家能力强,政策子系统低度复杂。当政府对于社会行为者的管制能力较强,且面对的社会行为者的类型比较单一、数量不多时,决策者可以采用管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等强制性政策工具。

(3)国家能力弱,政策子系统高度复杂。在这种情形下,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管理,只能采用自愿性工具,如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借助社会民间的力量来推行政策。

(4)国家能力弱,政策子系统低度复杂。在这种情形下,决策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混合性政策工具,比如信息和规劝、补贴、产权拍卖、税收和使用者付费等。

9. 政策执行的手段有哪些?

【答案】公共政策执行手段是指政策执行机构和人员为实现政策目标、落实政策内容所采用的政策工具、中介途径与措施方法的总称。可以说,政策执行手段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政策执行主体执行力的大小。政策执行的手段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政策执行最基本的手段,是指行政机关采用规章制度、命令指示、组织纪律等方式来推进公共政策的执行。行政手段具有以下特点:

①权威性。行政机关以国家权力为基础,强调垂直领导关系和下级服从上级的权威性,从而保证政策执行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行动。

②强制性。行政手段以命令、指示、规章、纪律等形式出现,以行政处罚作保证,在规定的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执行,否则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受到一定的惩罚。

③具体性。政策执行的行政手段是就某一具体问题,完成某一具体任务而做出的,因此其内容、对象、时间、范围、限度、措施等,都是具体的。

④无偿性。上级部门根据政策执行的需要,可以使用行政手段对下级的人、财、物等进行调动和使用,这种调动和使用不存在等价交换的问题,因而具有无偿性的特征。

⑤发挥作用快。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和具体性的特征,导致其比其他政策执行手段发挥作用快。

行政手段也有其不足之处:运用行政手段容易只从行政角度考虑问题,忽视其他政策规律和各方面的利益,容易产生“一刀切”、瞎指挥; 同时,行政手段在政策执行中的频繁运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下级组织及其官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行政手段不能滥用。同时,行政手段的运用还离不开有效的监督。

(2)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司法、仲裁等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法律手段的运用,一是通过有关部门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 二是政府机关依法制定和执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调整相关社会关系,并对政策执行活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