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学院837电影基础理论[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舞台调度

【答案】舞台调度是指舞台行动的外部造型形式,也叫场面调度,它是导演把各种戏剧动作及环境因素按照一定的审美原则组织起来,表现二度创作的立意构思,塑造舞台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它通过演员的体态、演员与演员以及演员与舞台景物之间的组合,通过演员在舞台上活动位置的安排与转换,或通过一组形体动作过程,构成艺术语汇,使舞台生活形体化、视觉化,舞台调度是剧本台词和舞台语言在视觉形象上的体现,是导演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

2. 大屏幕

【答案】大屏幕是指直观式彩电或背投式投影电视中的屏幕。通常,屏幕的对角线尺寸在40英寸以上。随着科技发展以及显示的要求,大屏幕系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大屏幕显示技术主要包括CRT 显示技术、LCD 显示技术、DLP 纯数字化显示技术、LCOS 显示技术、GLV 显示技术。大屏幕无缝投影显示的应用来源于指挥监控、视景仿真、立体影院系统,它是适应人们追求亮丽的超大画面、纯真的色彩、高分辨率的显示效果的这一需求而产生的,其在增大画面、提高亮度、分辨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3. 《女记者的话外音》

【答案】《女记者的画外音》是浙江电视台摄制的电视单本剧。获1983年度全国优秀电视剧(第4届)“飞天奖”单本剧一等奖。编剧:张光照、奚佩兰; 导演:奚佩兰; 摄像:王殿臣。剧情梗概:以一位目光敏锐的女记者视角,表现双燕衬衫厂厂长坚持“信誉至上,质量第一”的办厂宗旨,在同行竞争中与濒临倒闭的工厂携手同办联合企业,不询私情等一系列事迹。

4. 虚拟演播室

【答案】虚拟演播室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电视节目制作技术。虚拟演播室的实质是将计算机制作的虚拟三维场景与电视摄像机现场拍摄的人物活动图像进行数字化的实时合成,使人物与虚拟背景能够同步变化,从而实现两者天衣无缝的融合,以获得完美的合成画面。虚拟演播室系统具有诸多优越性:①空间不受物理空间限制,摄像机可以以360℃旋转; ②引入大量虚拟特殊环境与道具,创作出更丰富、更吸引人的节目,使导演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时间、空间和道具制作方面的限制,获得了更大的创作的想象空间,以低廉的成本产生新奇的视觉效果; ③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缩短了节目制作周期,提高演播室的利用率等。但虚拟演播室的价格昂贵,其普及和推广有一定的难度。

二、填空题

5. _____是王刚曾主持的节日。

【答案】《综艺大观》

【解析】《综艺大观》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综艺类节日,内容涵盖了各个艺术门类,定位于各层次各年龄段观众。1990年3月14日《综艺大观》开播,曾名《文艺天地》。每两周一期,每期播出时间约50分钟。2004年10月8日,《综艺大观》因收视率不断下滑而停播。《综艺大观》历时14年,主持人先后有成方圆、王刚、倪萍、周涛、曹颖、沈冰和王玲玲等。

6. 滚滚长江东逝水是_____的主题曲。

【答案】《三国演义》

【解析】电视剧《三国演义》改编自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讲述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其主题曲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一一《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由著名歌唱家杨洪基演唱。

三、简答题

7. 什么是现场同期声? 同期声具有哪些基本的功能?

【答案】(1)现场同期声又称“有源音响”,是指录自现实生活,并源自电视画面自身形象的客观音响,是记者在电视采访中进行现场判断、选择和记录的又一个重点。同期声主要来自人与自然,包括人物的有声语言、人与环境发生碰撞以及自然自身发出的种种声响、有源的音乐等。

(2)同期声的基本功能有:

①同期声是电视画面的一部分

“声画合一”的实质是:电视画面是有声音的画面,同期声是其声源画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拍摄电视画面时应该完整地记录电视画面的声、画两个构成要素。

②同期声是新闻事实的一部分

新闻现场的音响,比如农村的鸡鸣狗叫、学校的琅琅读书声、战场的枪炮轰鸣声等都是典型的环境特征的表现,同时这些音响富含信息量,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部分。

③同期声是现场感的来源之一

声音可以为电视画面的二维平面增添第一个维度,产生具体的空间感。

④同期声还是记者在现场发现和发展新闻线索的来源之一

声音是采访现场通过刺激记者的听觉感官,引导记者注意观察某些重要因素,从而提供比较明确的新闻线索。

⑤同期声可以独立传达信息

在没有现场画面的特殊情况下,同期声在电视新闻中可以独立传播信息。电视新闻中出现同期声而没有同期的画面情况,可以视作正常的电视画面的一种,这时的电视画面或是全黑或是远离主体,而主要是听觉部分的信息。

8. 简述电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答案】电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的发明与进步是电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动因

技术的发明与进步可能是电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动因。20世纪上半叶,通过无线电波的方式实现了声画传播,这种最初只是应用于军事和科学研究方面的技术却给20世纪后半叶人们的审美娱乐带来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在这样一个新的技术平台上,从新闻信息的传播开始,而逐步发展到传播各种现成的艺术: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电影、文学等等,为人们观赏这些艺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电视以其鲜明的声画合一的语言、以独特的时空综合的形式构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样式,构成了人们新的审美娱乐的对象。这就是今天己后来居上且影响广泛的电视艺术。

(2)电视艺术的创造对电视技术的依赖性

就艺术创造的具体表达而言,电视艺术的创造确实表现出对于特定的技术手段和有表现力的声画符号的依赖。也就是说,电视作为一种声画艺术的创造,离不开基本的摄影、录音乃至编辑、制作等种种必要的设备和技术。甚至为了追求“逼真”的视听艺术的效果,而需要讲究严格的技术规范、体现出具体的技术要求。但是,艺术的追求本质上却不是僵硬的技术规范所能体现的,它必然还有着更多的情感和趣味的尺度和要求,而后者才是更为根本的。

(3)适应电视制作与传播技术的特性影响着电视艺术创造的类型化生产

就艺术的社会生产体制而言,适应电视制作与传播技术的特性,电视艺术的创造也明显地表现出类型化生产的特点。电视节目的定时、批量的制作,既在形态上带来了电视节目的栏目化和类型化,更在创作方法上形成一种操作化和程序化。然而,这种生产体制上的特点是否能够真正促进电视艺术的创造,还需要假以时日,靠实践来检验。

总之,在电视艺术的创作中,技术既延展了艺术的创造技能,却又不免遏制了艺术的思维和想象; 技术既扩大了艺术在大众传播环境里的活动范围,又主动地把大众日常生活引入艺术活动。就像丹尼尔. 贝尔所说的,“过去,艺术是一种经验,现在,所有的经验都要成为艺术。”事实上,电视创作对技术的迷信势必造成对于艺术本性的扼杀,甚至以技术的眼光来抵消审美的判断,造成电视艺术本性的蜕变。

9. 简述电视“偏见”形成的原因及后果。

【答案】(1)电视“偏见”形成的原因

①在任何电视节目(包括纪录片)的制作中,其本质在于选择一一将眼前毫无结构和凌乱的东西整理成形。这种选择的过程,必然带有整理者自身某种程度的“偏见”。

②还有一种无意识的“偏见”来自新闻价值本身。新闻选择的传统价值之一是“否定”,即反常的才是新闻,而媒介的时效性与“否定”价值的结合,会导致电视媒体上充斥着因新闻价值本身所决定了的“偏见”。

③电视节目为争取观众,必须利用大多数人可能认同的社会和文化经历的共同领域,而排除那些与大多数人社会文化经历和观点迥然不同的人;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构成社会的每一个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