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619新闻传播史论之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沃尔特第二对《泰晤士报》的改革。
【答案】沃尔特第二是约翰·沃尔特的次子,于1803年正式主持《泰晤士报》的工作,通过对《泰晤士报》的多方改革,逐渐使该报迈入了黄金时代。
(1)改革中最为重要的变化就是开始实行一种独立的办报原则,率先在英国打出了报刊“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旗号。为了独立办报,沃尔特第二设法建立起《泰晤士报》自己的独立完备的海外新闻报道网络,提供充足的国外新闻商品。1810年,沃尔特第二拒绝英国政府照例提供的秘密津贴,确立了该报的独立原则。与此同时,独立原则在该报的言论方面也越来越显现了出来。
(2)在新闻写作方面的大规模改革。沃尔特第二无意于继续雇用那些粗制滥造新闻作品的作者,而是提倡一种具有自身风格和文学价值的新式新闻写作。为此他先后聘请了一些与他志同道合且极具才华的作者为《泰晤士报》写稿。
(3)《泰晤士报》在印刷方面素来领先。在沃尔特第二时代,为了提高报纸印刷和发行的速度,不遗余力地研制和使用新式印刷技术。1814年,该报率先使用蒸汽印刷机; 1827年,又采用了四轮平板印刷机; 1847年,该报率先采用高速轮转机进行报纸印制,这些革新为当时英国其他报刊所望尘莫及。
(4)创立了总编辑制。沃尔特不经常亲自主持报社的编辑和言论工作,《泰晤士报》业务上成功的秘诀是沃尔特第二知人善任、网罗精英。在沃尔特第二主持该报期间,他先后选择了两位出类拔萃的主编一一托马斯·巴恩斯和约翰·德莱恩,他们为《泰晤十报》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前者主持《泰晤十报》25年,后者35年,在这60年里,奠定了《泰晤士报》的崇高威望和独立地位。
2. 简述巴西电视发展概况。
【答案】(1)巴西最早正式播出节目的电视台是1950年在圣保罗开办的“图庇电视台一第三频道”,属私人企业。此年,在里约热内卢也开办了电视台。1980年7月政府以经营散漫为由吊销了图庇电视台的执照,该台仅剩两座直属台了。总部设在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
(2)1960年4月,首都迁至巴西利亚后成立了新的国家电视台。
(3)1972年各电视台开始播放彩色电视节目,是南美洲国家中最甲‘开办彩色电视节目的国家。
(4)巴西全国约有电视台247座,其中商业台227座,教育电视台20座。全国性电视网四个:环球电视网、骑士电视网、巴西电视网和标题电视网。加上地方电视台总共约有一百多个电视
网。国内电视节目还利用本国通信卫星进行传送。
(5)在众多的电台和电视台当中,归政府直接管辖的很少,除一家电视台外,在巴西利亚和里约热内卢设有国家广播电台,主要用于文化教育,如巴西利亚的教育电台和里约热内卢的音乐电台。管理公营电台的机构是1976年成立的巴西广播宣传公司。巴西广播公司由交通部管理,每天用英、法、西三种语言播音。
(6)环球电视网。是巴西最大的电视网,1965年4月成立。总部在里约热内卢,在全国各州都设有分台,创办人罗伯特·马林霍任台长。环球电视系统还拥有最大的“巴西有线电视网”,主要播出新闻、体育、音乐、综艺节目。播出的外国电影中以美国电影最多。
3. 苏联第一部新闻法是何时诞生的? 新闻法实施后,苏联的新闻体制有哪些变化? 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戈尔巴乔夫上台不久,新闻界就呼吁,把新闻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1)苏联第一部新闻法诞生时间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酝酿,苏联第一部新闻法于1990年6月正式通过,1990年8月开始生效。
(2)新闻法实施后,苏联的新闻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新闻法的实施表明苏联的新闻体制与列宁、斯大林时代已相去甚远。具体表现在:
①取消了新闻审查制度
新闻法第一章第2条规定:“根据苏联宪法保障公民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这意味着公民享有以任何形式,包括通过报刊和其他舆论工具发表意见和见解以及寻找、选择、获得和传播信息的权利’夕,并明确规定“舆论不受检查”。
②规定各种组织或公民个人都有权办报
新闻法第二章第7条规定“:创办舆论工具的权利属于人民代表苏维埃和其他国家机构、政党、社会组织、群众运动、创作协会,属于根据法律创建的合作社、宗教团体和其他团体,属于劳动集体以及年满18周岁的苏联公民”。还规定,“不允许垄断任何一种舆论工具”。
③扩大了办报人的自主权限
新闻法规定报刊创办者、编辑部、出版人有充分的自主权,包括生产经营权、人事任免权、发稿权,政府不得干预。
(3)苏联新闻体制的变化产生了的影响如下:
①新闻法的颁布,使各种反对派报刊获得了合法地位
一些反动报刊以此为挡箭牌,攻击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煽动工人罢工,号召推翻共产党,迫使其交出政权。在进行报刊登记的时候,许多出版物试图脱离原来的创办者,自立门户。一些报纸还删去了报头“机关报”的字样,标明自己是独立的报纸。
②长期居于苏联报业核心地位的苏共报刊举步维艰
1991年“8.19事件”后,戈尔巴乔夫退出并解散了苏联共产党。由于精神和物质两大支柱不
复存在,《真理报》经济拮据,发行量也由1000万份下跌至300万份。此时的《真理报》己变为一般性的政治报纸,印在报纸右上角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也被撤销了。
③至1991年“8.19事件”后,十月革命后形成的以党报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报业体系己化为鸟有,列宁创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基业也岌岌可危。
4. 简述语言产生的意义。
【答案】在语言产生之前,人类最早使用的传播方式十分简单,来源为身体器官的呼唤,手势、体态,这被称为体语传播。产生音节语言后,以口语述说来传达思想、消息与态度的口头传播成为那一时期的主要传播方式。
语言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意义在于:
(1)人们不再只通过各种断续的嚎叫、音节,简单的姿势和身体的动作来应付大自然的威胁和共同劳动。人们通过单词、数字及其他代号,加上语言和逻辑规则来交流。
(2)语言的产生还使人们的分类、抽象、分析、综合及推测等思维能力加强,使人类在音讯传播的长度、深度、广度及精细程度上有了进步,并使人类与自然斗争的经验得以相传。
(3)语言的运用加快了人们信息交流的传输和接收速度,使人们无须再用如现代人“动作字谜”游戏的方式来传递音讯,减少了编码解码时间。简言之,语言是伟大的工具,是社会的共同纽带。
5. 《新莱茵报》创办的背景与过程怎样? 试分析它的性质、办报思想和特色。
【答案】《新莱茵报》是欧洲无产阶级最优秀的政治机关报,是一份真正的无产阶级最早的报刊。(1)创办背景和经过10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来到巴黎,为未来德国革命进行舆论上的准备。为了传播革命思想,贯彻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德国的政治纲领,领导分散在各地的盟员的斗争,马、恩决定在德国创办大型日报。
②1848年6月1日这份大型日报正式出版。为了继承《莱茵报》的革命传统,又表示两者之间的区别,所以定名为《新莱茵报》。《新莱茵报》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报,但为了团结更多的人,这份报纸在刊头上标出“民主派机关报”字样。编委会由八人组成,马克思仟卞编,恩格斯为他的助手,实际上的副主编。两人除负责报纸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还经常为报纸撰稿。马克思领导编委会的工作有两大特点:一是器重编辑们的才华,科学分工,用其所长; 二是要求编辑们既做报纸工作,又参加社会活动,把办报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
③《新莱茵报》除周一外,每天出版。十分重视新闻的时效性,遇到重大消息出号外。发行以订阅为主,也有零售。
④1848年9月,报纸一度停刊。后随革命新高潮的出现,又复刊。由于编辑部人员遭到迫害,马克思等人被莱茵省警察厅驱逐,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
(2)性质
《新莱茵报》是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的日报。
(3)办报思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