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含自然辩证法)及答案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社会进步及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

【答案】作为哲学范畴的“社会进步”,是指社会合乎必然性的前进发展,是社会由旧的历史时代向新的历史时代的转变。它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地前进运动。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进步的过程,既包括物质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标准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具体原因包括:

(1)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它具有决定性。

(2)这个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

(3)这个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但如果从社会进步的“终极价值”来看,仅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显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人本身的进步即人的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的。因此,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评价社会进步的最高尺度或最高标准。

2. 怎样认识事物的肯定与否定?

【答案】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或两种因素。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否定的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

(1)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排斥的。在它们相互排斥的过程中,当肯定的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一旦否定的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就使事物转化到自己的对立面,达到对事物自身的否定。事物的自我否定,也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矛盾的转化和解决。

(2)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渗透的。肯定包含否定,否定又包含肯定。世界上既没有不包含任何否定的纯粹的肯定,也没有不包含任何肯定的纯粹的否定。肯定中总是渗透、包含着否定,在这个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而否定中又总是渗透、包含着肯定,在这个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从发展的过程来看,如果肯定中不包含否定的因素,事物就会停滞不前; 反过来看,如果否定中不包含肯定,事物就失去了发展的可能。

3. 简述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答案】(1)肯定和否定的含义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力一面或两种因素。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 否定的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2)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为:

a. 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排斥的。在它们相互排斥的过程中,当肯定的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 一旦否定的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就使事物转化到自己的对立面,达到对事物自身的否定。事物的自我否定,也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矛盾的转化和解决。

b. 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渗透的。肯定包含否定,否定又包含肯定。世界上既没有不包含任何否定的纯粹的肯定,也没有不包含任何肯定的纯粹的否定。肯定中总是渗透、包含着否定,在这个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而否定中又总是渗透、包含着肯定,在这个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从发展的过程来看,如果肯定中不包含否定的因素,事物就会停滞不前; 反过来看,如果否定中不包含肯定,事物就失去了发展的可能。

4. 为什么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

【答案】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所决定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

(1)就新旧事物与环境的关系来说,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或历史条件; 而旧事物之所以旧,在于旧事物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已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2)就新旧事物之间的关系来说,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对于旧事物来说,新事物既是促使其灭亡的因素,又是其赖以存在的因素,它是旧事物本身无法克服、无法消除的因素; 对于新事物来说,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却吸取、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仍然适合新的历史条件的东西,并添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东西,因而它在内容上比旧事物丰富,在形态上比旧事物高级和复杂,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阶级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反映着社会进步的要求,因而最终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因此,凡符合社会历史规律、顺应社会进步潮流的新生事物,不管经过怎样艰难曲折的道路,终究是不可战胜的。

二、辨析题

5. 感性认识是在亲身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得到的,理性认识则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形成的。因此,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答案】该观点是小全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因而都属于认识范畴,都是人的认识所必需的,是不可分割的。

然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又是有区别的。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事物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特性; 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能够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感性认识是在亲身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得到的,理性认识则是人文们借助抽象思维形成的。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三、分析题

6.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析下面材料,并同答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过程中,力求符合客观实际,防止在注意一种错误倾向的时候忽视另一种错误倾向。在历史大转变的时刻,由十旧思想、旧习惯的严重影响,由于对新事物缺乏经验,加上其他社会政治因素的作用,人们思想上的片面性是很容易发生的。近几年来,对党的解放思想的方针,对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对社会主义现阶段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等重大原则问题,在一部分党员和党的干部中出现过不同倾向的错误认识。有些同志不能完全摆脱过去“左”倾错误的影响,有意无意地要回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上去。另外一些同志则偏离马克思主义的轨道,发展到了怀疑甚至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地步。党在这些重大原则问题上,始终保持坚定的立场,及时地正确地开展了反对“左”和右的倾向的两条战线的思想斗争。党中央一方面系统地清理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即还要实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革命”的错误理论,防止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继续发生,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恢复和发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 另一方面,重申以坚持党的领导为中心的四项基本原则,批评和制止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并对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犯罪活动进行坚决的打击。在处理许多实际问题的时候,都尽力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的要求办事。因此,我们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许多相当复杂的思想问题和社会政治矛盾处理得比较妥善。

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哪些基本原理,在较短的时间内妥善地处理了许多相当复杂的思想问题和社会政治矛盾?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错误倾向主要有哪些? 为什么?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做出的正确决策主要有哪些?

【答案】(1)党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的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前进方向和根本道路,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防止在注意一种错误倾向的时候忽视另一种错误倾向。

(2)①有些同志不能完全摆脱过去“左”倾错误的影响,有意无意地要回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上去。另外一些同志则偏离马克思主义的轨道,发展到了怀疑甚至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地步。

②在历史大转变的时刻,由于旧思想、旧习惯的严重影响,由于对新事物缺乏经验,加上其他社会政治因素的作用,人们思想上的片面性很容易发生,致使不同倾向的错误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