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61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答案及答案
● 摘要
一、论述题
1. 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及其重大意义
【答案】(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①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后,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2)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的重大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的重大意义表现在社会中的作用。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作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基础的物质生产存在着双重关系:体现在生产力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体现在生产关系中的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力发展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制约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只有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如前所述,当旧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栓桔时,生产力就必然要求改变或变革生产关系,而一旦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状况发生了变化,就会同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
盾,并要求改变旧的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发展义会引发其他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2. 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谈谈为什么要建立人与自然界全面和谐的关系。
【答案】(1)普遍联系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无不处在联系之中。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包括两重含义: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过程这样或那样地联系着,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②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要建立人与自然界全面和谐的关系的原因
人与自然既是相互依赖关系,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一方面自然为人类提供生存和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另一方面制约着人类的各种活动,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地改造着自然,以使其满足自己的需求。
普遍联系的观点表明,人类在从事改造自然活动时,必须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必须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的目的与自然界的规律和谐统一起来,建立人与自然界全面和谐的关系。
3. 结合中国环境问题的实际,说明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当代的环境问题。
【答案】(1)我国的环境问题
①水土流失严重。
②荒漠化土地不断扩大。
③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了其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化等生态功能
④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等“=化”面积逐年增加。
⑤生物多样化受到严重破坏。
(2)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间题
①要全面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要反对盲目乐观和消极悲观两种错误态度。
③深入开展我国历史上自然环境变迁和灾害问题的研究; 环境问题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来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为中介的,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合乎生态规律,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全面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全人类解放的基本标准之一。马克思认识到环境问题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来解决。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马克思看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因而人与自然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
4. 根据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谈谈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表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小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③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世界、创造世界。
(2)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a.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 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
b.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一一实践才能达到。
c.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②在实际工作中,要把科学的精神和积极的工作热情结合起来。
5. 试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旧哲学的全面清算和批判继承,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达到高度统一,使科学性和革命性达到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基本特征,充分表明了哲学史上这一革命变革的实质和意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①从对象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代替具体科学去研究世界所有领域里的所有规律,它只研究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②从内容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两个统一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从而结束了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的状态;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卜的统一,从而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占统治地位的局面。 ③从作用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旧哲学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旧哲学由于不懂得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所以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了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哲学的使命应当是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