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679心理学专业综合一I之普通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陈霖的拓扑实验
【答案】陈霖的拓扑实验中,采用了三组不同的图形,其中圆和正方形、三角形在形状上看
,因而是拓扑等价的; 圆和环由于一个有洞,一个没有洞,因而去很不一样,但它们都没有“洞”
具有不同的拓扑性质。实验时要求被试注视两个图形中的注视点,并报告注视点两侧的图形是否一样。结果显示,被试对拓扑性质不同的图形,有较高的正确报告率,说明对拓扑性质的差异更敏感。陈霖的拓扑实验表明,在视觉加工的早期,人的视觉系统对刺激的整体性质(拓扑性质)更敏感。在整体加工后,才进行局部成分或特征的分析。
2. 组块
【答案】组块是心理学家米勒(Miller ,1956)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的概念,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
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短时记忆贮存系统一般接收
个单位的量。改变组块的容量可以增加记忆容量和效率。通过组块可以使人记住更多的知识内容。
3. 意识
【答案】意识是人特有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指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觉知以及对自身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中比的监控。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①意识是一种知觉。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宫能。意识对人的身心系统起整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水平和层次,从无意识
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
4. 格式塔
,其含义在于强调意识经验的完整性或完形性,如知觉【答案】格式塔意为“完形”、“形状”
中实际呈现的形(形状、形体、形象、符号等)。格式塔初始于1910年韦特海默对似动现象实验的观察,认为对静止物体在一定条件下所产生的视知觉运动现象并非个别感受的综合,而是一种全新的现象,是一种无需再分析的知觉结构,即它本身具有整体性。
5. 认知风格
【答案】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稳定的特征,即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人们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不同于智力上的差异,它无好坏之
分,但与人的个性特征有关。其中认知风格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等。
6. 价值观
,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答案】价值观,也称“价值观念”、“价值取向”
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调节作用。它是个体对事物及意义评价的观念系统,即推动并指引人们采取决定和行动的价值取向和标准。它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成人的教育、强化以及观察学习等方式将社会价值逐步内化而形成的。
7. 婴儿的分离焦虑
【答案】婴儿的分离焦虑是指婴儿在与父母分离或面临分离的威胁等情况下,表现为恐惧、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反应。这种分离焦虑几乎与婴儿和主要抚养者依恋的建立同时发生。其产生与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应付情境的能力以及依恋关系的性质等因素有关。英国学者鲍尔比1973年研究认为,婴儿的分离焦虑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反抗阶段; 失望阶段; 超脱阶段。
8. 自陈测验
【答案】自陈测验是指由受评者自己填写,受评者对照量表和各项目陈述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答案并作出程度判断的测验。自陈测验实施方便,可作团体测评,但要求受评者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简答题
9. 简述四种基本的冲突类型。
【答案】从形式上看,动机冲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双趋冲突。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通常出现双趋冲突。最典型的就是“色,吾所欲也; 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2)双避冲突。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他们又只能回避其中一种目标时,就产生双避冲突。例如,某人得了虫牙,疼痛难忍,但他迟迟不肯就医,因为他知道让牙科大夫治疗虫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他或者接受由虫牙带来的苦痛,或者接受牙医的治疗。由
(3)趋避冲突。这种冲突是在同一物体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接近的同时,又故意回避它,从而引起内心的冲突。例如,孩子愿意跟随爸爸、妈妈外出,但同时又怕受到约束。
(4)多重趋避冲突。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人们无法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或拒绝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由此引起的冲突叫多重趋避冲突。
10.简述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
【答案】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弗洛伊德将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各个发展阶段都是不可逆的,一旦发生功能固着就没有补救的方法,因而每个阶段的经验,将决定个体成年后的适应型态和人格特征。
(1)口腔期(出生~18个月)。儿童在这一时期,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活动是吃奶。这一时期的欲望主要是通过口腔的动作来获得满足的。
(2)肛门期(1~3岁)。这一时期,儿童最感兴趣的是排泄,对大小便的控制和训练,是父母与儿童之间最主要的互动行为。
(3)性器宫期(3~6岁)。这一时期,本我冲动的对象集中转向生殖器,性器官成为儿童获得性满足的主要来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就出现在这一时期。
(4)潜伏期(6~11岁)。这是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特征是儿童对性缺乏兴趣,男女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
(5)两性期(青少年期)。这一时期即青春发育期,性的能量又重新涌现出来,复又投向生殖器区域。这一时期青少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从父母那里摆脱出来,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如果前几个阶段都发展顺利的话,这一阶段就会走向婚姻、成熟的性生活,以及繁育和教养后代。
11.影响自我效能形成的诸因素。
【答案】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讲,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
(2)替代经验
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
(3)言语劝说
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其效果则是不巩固的。
(4)情绪唤醒
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
上述四种信总对效能期望的作用依赖于对其是如何认知和评价的。人们必须对与能力有关的因素和非能力因素对成败的作用加以权衡。人们觉察到效能的程度取决于任务的难度、付出努力的程度、接受外界援助的多少、取得成绩的情境条件以及成败的暂时模式。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这些因素作为效能信急的载体影响成绩,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影响发生的。
12.加涅是如何对学习进行分类的?
【答案】加涅从两个角度对学习进行了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