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交换理论

【答案】社会交换理论是霍曼斯等人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理论。代表人物是霍曼斯、阿当斯和沃尔斯。其主要思想来源是功利主义经济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类学。其理论要点包括:①客观上存在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如动物与人有寻求最大奖赏和快乐与尽少付出代价并避免痛苦的倾向。②人的社会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一个人以行动带给别人以好处,并迫使对方做出互惠的行动,造成一种公平的关系和相互获益,那么这种相互作用的行为与关系就会得到继续与发展,否则就会减少、疏淡或停止。③分配公平原则。阿当斯、沃尔斯特等进而将其发展为公平理论。认为每人所得到收益(报酬)与他的投入(代价)遵循一定的比例,即收益越多,投入也越高。在双方交往中,人们会权衡自己的收支与对方的收支,采取各种行为以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二、简答题

2. 简述社会影响的种类。

【答案】社会影响包括说服、从众和服从、去个体化、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等。

(1)说服

说服是指向对方阐明和分析道理,使之接受,并试图使其态度、行为朝特定方向改变的一种影响意图的沟通。

(2)从众与服从

①从众是指个体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的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②服从是指按照他人或群体的直接命令行动的现象。即个体根据别人的意愿或社会的要求、群体规范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相符行为,它是从两人或双方关系中产生的。就其对象而言,有个体对尊长者、所属群体和社会规范的服从;就其心理状态而言,则有自愿和不自愿的服从之分。

(3)去个体化

去个体化指在群体中的个体对群体的认同取代了个人的自我认同,而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感的现象。具体而言,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煙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论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被称为去个体化。

(4)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①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由个人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

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尚。

②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指群体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单独完成时减少的现象。

3. 试述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认知失调论是50年代发展起来的关于人们在相互作用中其认知因素由失调到协调,从而引起态度或行为变化的研究领域。

(1)认知失调理论的内容。

人们都力求认知的一致性,试图将其认知元素之间彼此协调统一起来,若个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等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个体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不适感,即产生认知失调。这种情况下,个体就会被驱使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平衡。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当人们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并且无法对自己的行为找出外部理由时,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2)减少认知失调的策略:

①改变态度: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②增加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③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④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⑤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

(3)认知失调理论的意义

为证明与发展该理论,费斯汀格等人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发现了由认知不协调到恢复协调而引起态度及行为改变的某些规律。认知失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引人注目的认知理论,它的兴起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比其他社会认知理论具有更广泛的方法论意义和适用范围。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人的行为和思想、信念、态度变化的内部机制,为心理障碍的分析提供了工具。

4. 印象形成中的三种信息整合法则是什么?

【答案】个体只有接收到大量有关他人的信息刺激之后,再对其进行处理,才能形成一种印象。整合信息的三种法则分别为:

(1)平均法则

平均法则(average principle )是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倾向于接受到信息后对其单独地加工,然后将它们平均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总体的印象。例如现在有两个人,如果让某人在一个从-5到+5的量尺上对他们的品质进行评价,甲机智、学识渊博、沉着、自信,给他的打分分别是+4、+4、+2、+3。乙除具有上述品质外还有坦率、不讲究衣着两个特点,对他的打分分别是+4、+4、+2、+3、+3、-2。那么,根据平均法则,甲的得分是(4+4+2+3

)4=3.25,乙的得

分是

甲的得分比乙的得分多,因而此人对甲的印象更好些。

(2)叠加法则

叠加法则(additiveprinciple )认为人在形成印象时倾向于将各个独立的信息叠加在一起形成总的印象。根据这一原则,上述甲、乙两个人的总分分别为13分和14分,乙的总分更多,因而对乙的印象更好。可见,平均法则和叠加法则有时是相互矛盾的。一系列实验证明平均法则更正确。

(3)加权平均法则

信息的加权平均(weightedaveraging )是指人们倾向于将所有品质平均起来形成印象,但他们给予那些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品质以更多的权数。即人们根据平均法则去形成印象,但对极端品质予以加权。例如,当公司招聘高技术开发人员时,招聘者更注重应聘者的“智慧”品质而不是看其是否“时尚”。

5. 试述归因训练的途径、方法和步骤。

【答案】归因训练(attribution training)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归因训练分为两条途径:

(1)错误归因训练(misattribution training)

①理论基础: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二因素论。

②基本过程:生理唤醒处于积极状态时能够増强愉快的情感,而处于消极状态时能够增强愤怒的情感。通过由不同生理唤醒状态下的认知解释,引起所期望的情绪归因,从而改变患者的消极情绪,达到治疗的目的。

③应用:主要用于焦虑、失眠、口吃、忍受疼痛、吸毒、抑郁等方面的治疗。

④评价: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得到广泛的实验支持,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再归因训练(reattributiontraining )

①再归因训练的具体方法

a. 团体发展法

理论基础:韦纳等人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

过程:小组成员讨论和分析行为的原因;心理学家或受过训练的教师引导正确的归因;填写归因量表;心理学家或教师进行统计分析;对小组成员做出反馈,指出归因偏差;鼓励比较符合实际的、积极的归因。

应用:可以定期在学校进行,要求学生能主动配合。心理学家必须在训练之前注意观察、了解和记录学生行

为的情况。比较有效的途径是让教师掌握归因训练的知识和技能,把归因训练结合到教学工作中去。团体发展法比较适合于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

b. 强化矫正法

理论基础:学习和强化的原理。

过程: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某种行为;要求学生在事先预备的归因因素列表中做出选择;每当学生做出积极的归因时就给予强化;对很少做积极归因的学生给予暗示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