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州大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关键期

【答案】心理学家受到印刻概念的影响,提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或称敏感期)概念,指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个时期对某些刺激最敏感,因而也是发展某些技能、能力的最佳时期。

二、简答题

2. 贝贝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母亲回来时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根据以上线索,请对贝贝的依恋类型进行判断,并简单阐述艾斯沃斯对婴儿依恋类型的认识。

【答案】根据以上信息判断贝贝属于安全型依恋。艾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方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母亲在场使儿童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够在陌生的情境中积极地探索和操作。对母亲离开和陌生人进来都没有强烈的不安全反应。多数婴儿都属于安全型依恋。

(2)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母亲在场或离开都无所谓,自己玩自己的,实际上这类婴儿与母亲之间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被称为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占少数。

(3)反抗型依恋

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极度反抗,非常苦恼。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安抚,表现出矛盾的态度,这种类型又叫矛盾型依恋,也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少数婴儿属于这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均属消极依恋,是不安全型依恋。

3. 在儿童心理学中,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这两种观点各是什么? 其代表人物各是谁?

【答案】关于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各自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

(1)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上的自我中心状态是认知活动的特点或特有现象。他强调,自我中心状态是自发产生的思维原始适应,它缺乏理智上的相对性和任何理性的参照体系,是儿童所具有的一切前批判、前客观的认识态度的总和,而自我中心言语恰好就是自我中心状态的一种表现。

(2)维果斯基则认为,儿童自我中心言语并不仅仅作为儿童活动的伴随产物,除了是一种表述手段和解除紧张的手段外,它在特定意义上很快就成为了儿童寻求和规划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据此,维果斯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①言语作为儿童与成人社交的工具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②儿童自我中心言语在组织儿童的活动、形成儿童智力行为中起着指导和调节作用;

③自我中心言语是形式上的外部言语和功能上的内部言语的结合,是从社会化言语向个人的内部言语过渡的必要阶段和中间环节。

从上述比较可知,皮亚杰尽管在一定意义上认识到了环境和教育等社会因素对思维和言语发展的影响,但是始终把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看成是社会化过程的决定性因素,即偏向于生物性的因素;而维果斯基始终强调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环境是思维及言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影响制约因素,强调了思维和言语的社会性。

三、论述题

4. 心理学家在研究儿童言语发展过程的时候发现,无论哪个种族的儿童,其言语发展的过程极为相似。具体表现为:大约1岁时,能说出被他人理解的词;2岁末能说出词组;4〜5岁能说出符合语法结构的句子。这表明,儿童在出生后的4〜5年内即获得了基本的听说能力。试选用两种不同的言语获得理论解释上述现象。

【答案】言语获得理论归结起来有三种:

(1)习得(或经验)论:言语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强调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言语发展的重要作用。 ①强化说认为,儿童语言的习得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实现的,强化是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强化的程序是渐进的。言语发展表现为儿童习得的口头反应的增加。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金纳还特别强调“及时强化”在婴儿言语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在婴儿言语之后,马上就给予强化,将有利于帮助婴儿形成言语行为。斯金纳把言语的发展看成是通过操作条件作用儿童习得的口头反应数量上的增加。

②模仿说认为,儿童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通过观察、模仿而学习语言的。

这是由奥尔波特的关于言语获得机制的最早理论。他认为,婴儿言语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即模仿而获得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怀特赫斯特对传统的模仿学说进行了改进,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认为婴儿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有创造和选择的。

根据语言的习得论,在儿童获得语言的初期,强化依随和即时性模仿存在重要的作用。儿童最初的几个单词是在对父母或养育者的模仿和不断强化下获得。儿童说出“爸爸、妈妈”,父母就会给予强化,同时父母也会不断给向儿童呈现一些语言,让儿童进行模仿。

(2)先天论:语言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①先天语言能力说即由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说。

该理论认为,语言是普遍语法能力(知识)的表现,语言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换的过程,这个转换是通过语言获得装置(LAD )实现的。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

定的规则系统,因而能产生和理解无限多的新句子,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

②自然成熟说的代表人物是勒纳伯格=

该理论认为,生物遗传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性因素。语言获得是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语言获得有个关键期,最容易获得语言的时期是从出生到青春期之间。

根据言语的先天论,言语的习得必须以生理的成熟为基础,因此,无论哪个种族的儿童,其言语的发展过程都是极为相似的,都遵循单词句、双词句、简单句、复杂句这样一个发展模式。同时在言语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那么言语的发展将受到损害,比如,从小与动物生活在一起的“狼孩由于错过了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即使后来进行言语的训练也仅能掌握很简单的语言。

(3)相互作用论:言语发展是生理成熟、认知发展与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①认知相互作用论以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论为基础对人类的言语发展做出了解释。

该理论认为,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的一种,认知结构是言语发展的基础,言语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源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②社会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前苏联神经生理学家鲁利亚。

该理论强调儿童与同伴或成人的交往在语言获得中的作用,强调语言环境对儿童的语言输入的作用。

根据言语获得的相互作用理论,言语发生的过程,实质上应该看作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的活动过程。在系统发生的初期,即时性模仿和强化依随可能相对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在系统发生的中、晚期,选择性模仿和婴儿自发的言语实践活动则可能起主导作用。而人类所独有的符号表征能力、适宜的发音器官及其活动则是言语系统发生发展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