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613政治学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家主权
【答案】国家主权是指国家具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是国家对内的最高权力和对外的独立权力。
①对内的最高权力,是指国家对于所辖范围内的一切事务的政治统治权;
②对外的独立权力,是指国家自行决定和处理一切内外事务的权力,这种独立权力,是由国家对内的最高权力决定的。在国际社会生活中,国家主权主要体现为国家的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
2. 两院制
【答案】两院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关分为两院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这种制度。两院的名称各国不同,如美国叫众议院、参议院,英国叫上议院、下议院等。下议院议员通常按选区直接选举产生,名额按人口或选民人数的一定比例分配。上议院议员的选举办法和名额分配,各国不尽相同。有的实行直接选举,有的实行间接选举,如由下议院或地方议会选举,有的国家还有部分任命产生、世袭或当然担任的议员。任何法律都须经两院通过,而下议院一般在提出财政预算议案方面有优先权。同时,两院之间也存在着一种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下议院的权力一般要高于上议院。两院制是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按照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学说而建立起来的立法机关,它实际上代表着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3. 政治体系
【答案】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① 社会政治组织,它是人们通过或试图通过政治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而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则结成的集合体。
②政治制度,它是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社会政治的有序运行而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规约。
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社会政治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包括:国家及其政治制度、政党及政党制度、政治社团及其运行规则。
4. 政治动机
【答案】政治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是指社会成员对其物质文化精神等缺乏状态的心理反应,而将对于缺乏的不满足状态转变为满足状态的欲求。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通常有自然需求(如对衣、食、住和性的需求)和社会需求(如对安全、归属、自尊和爱的需求)。社会成员的政治目标是指其对于能够满足其利益需求的政治途径和条件的综合反映,是对政治权
力和政治权利及其行为、组织制度等的比较选择。
5. 政治文化
【答案】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
二、简答题
6. 政治统治的特征
【答案】政治统治是解决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选择途径,是这一矛盾的基本行为体现。在内容上,它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以此巩固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维护既有制约关系并保证政治权力效力。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其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作为控制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政治秩序的行为,政治统治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为出发点。
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是政治统治行为发生的动因,构成政治统治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即,政治统治行为的诸方面因素,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体现的诸多具体实际行为,其轴心和指南都是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的维护和政治权力主体意志和要求的贯彻。
(2)以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为基本内容。
为使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政治权力主体必须把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这一转化就成为政治统治行为的基本内容和任务。政治统治行为的这一内容特征,是由政治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解决途径规定的。
(3)以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为道义依据。
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是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政治联系,这种社会政治联系不仅表现为它们之间政治力量对比意义上的关系,政治行为方式和互动意义上的关系,政治规则和制度意义上的关系,而且表现为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意识和心理层次上的关系形态。
(4)以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秩序范围内为政治功能。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通常需要把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控制和约束在社会政治秩序的范围内。因此,政治统治行为转化政治权力关系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活动,经常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构建和维护政治秩序的活动。
(5)以政治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为价值取向。政治统治行为是政治权力主体把社会和政治冲突控制在社会政治秩序范围内的活动,是建立和维护政治权力与社会其他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权威与服从的活动,是使得这些力量和成员处于可支配和可约束范围内的活动。因此,在社会公共利益的多重价值和政治权力的多重功能中,政治统治行为力求实现的是社会安全和稳定的价值,它以这些价值作为行为的基本取向。
7. 评析资产阶级的民族观。
【答案】从本质上说,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表现。以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为核心来看待和处理民族问题,这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实质所在。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主张每一个民族都有独立地建立自己民族国家的权利,其目的是要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这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合理性与进步性的一面。但是,由于受狭隘的阶级本性所决定,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即使在这一时期也有它不可避免的消极甚至反动的一面。 资本主义反动的民族观主要是:
(1)民族优劣的观点。为了适应对外侵略和掠夺的需要,资产阶级把世界上的民族人为地分成“优等”和“劣等”,认为“优等”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天生就有权去统治、奴役和压迫“劣等”民族。
(2)民族至上的观点。资产阶级极力抹煞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认为民族是一个超阶级的稳定共同体,其中所有成员的利益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资产阶级之所以宣扬这种观点,目的在于利用民族矛盾来掩盖阶级矛盾,以资产阶级的一己私利冒充全民族的共同利益,从而把自己粉饰为民族领袖,装扮成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打着民族利益的旗号,欺骗本民族的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去为它奴役和压迫其他民族的扩张政策和侵略行径充当工具。
(3)民族投降的观点。一方面,它冒充民族利益的代表,把本民族,实际上是它自身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并且为了谋求这种利益不惜牺牲本民族劳动群众和其他民族人民的利益。另一方面,当遇到强大外来民族的入侵,或本民族人民在斗争中日益觉悟并显示出强大的革命力量,从而对其统治地位构成威胁时,资产阶级就会出卖民族利益,投靠外来的民族侵略者,甘当其走狗和附庸,并勾结和借助外来反动势力,去镇压和扑灭本民族劳动人民的革命运动。
按照这种利己主义的民族观失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必然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限制、歧视、掠夺、摧残那些落后和弱小民族,奉行一种民族压迫的基本政策。这种民族压迫政策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在多民族国家内部,它表现为民族不平等、民族歧视和强制性民族同化; 在对外关系上,则表现为殖民主义、大国沙文主义、领土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
三、论述题
8. 试述政治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以善恶为中心进行评价的社会规范和标准,因此,道德是社会的意识形态。政治与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两者的区别
①政治是社会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和利益关系的直接体现,而道德则是社会意识形态,受经济关系支配,但也反映和体现其他社会关系;
②政治具有权力强制性,而道德是靠不具有权力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和人们的心理信念来实现的; ③政治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事务,而道德则常以个人为作用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