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683公共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市场失灵
【答案】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市场作为一种社会问题解决途径存在本质性的缺陷。一方一面,在市场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市场保证经济效率的上述优势也就或多或少地要打一些折扣; 另一方面,即使不考虑不完美的市场造成效率损失的可能性,市场在促进另一个价值标准——公平的实现方面也往往不能令人满意。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垄断与效率损失、公共物品与效率损失、外部效应与效率损失、信息不对称与效率损失。
2. 抽样分布
【答案】抽样分布是指只要样本容量n 小于总体容量N ,总体中样本就不止一个。不同的样本有不同的统计量。其中任意两个样本的统计量相等的概率几乎为0。因此这些统计量也有相应的概率分布,比如均值抽样分布、标准差抽样分布等,这种分布称为抽样分布。
3. 政策评价
【答案】指对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这一研究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政策结果评价。政策付诸实施,产生了各种结果。若政策结果实现或基本实现了预定的政策目标,可称这项政策是有效果的,反之则是无效的。政策结果评价是对政策执行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程度的评价; (2)政策效益评价。政策付诸实施,产生了人们所需求的结果,这是件好事。但要看到政策结果产生的基础是人们自觉的政策投人,包括各种资源。假如同样的政策结果,一个投入很多,一个投入很少,显然后者的政策效益要高。政策效益评价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投入之间的关系所作的评价;
(3)政策效力评价。政策付诸实施,产生了对社会及政策对象的综合影响力。这种影响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有长期、短期效应,有直接、间接效应。政策效力的评价是对政策所产生影响的综合评价。
4. 沉淀成本
【答案】沉淀成本是指政策实施中己经投入且无法挽回的成本。面对高昂的沉淀成本,决策者往往进退两难。一方面,政策己经被证明为无效的或失败的,继续投入资金只会扩大损失; 另一方面,如果放弃,那么己经投入的巨额资金将因政策的终止而付之东流。对决策者来说,不计较政策目前的效果,让其再持续一段时间以观后效,似乎是明智而保险的做法。
5. 决策论
【答案】决策论是根据信息和评价准则,用数量方法寻找或选取最优决策方案的科学,是运
筹学的一个分支和决策分析的理论基础。在实际生活与生产中对同一个问题所面临的几种自然情况或状态,又有几种可选方案,就构成一个决策,而决策者为对付这些情况所采取的对策方案就组成决策方案或策略。
6. 类比分析
【答案】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类比分析是指把这种相似性研究创造性地用于政策问题的构建中,寻求政策问题的成因、性质及类别的方法。人们在缺乏可靠的论证思路时,类比分析法往往能够奏效,在构建政策问题时,有三种不同的类比形式可以运用:人的类比、直接类比和想象类比。
7. 公共决策体制
【答案】公共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权力与责任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通常一个完整的公共决策体制应由决断子系统、咨询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监控子系统和执行子系统等组成。
8. 间断性均衡
【答案】间断性均衡认为,利益集团政治权力在长期来看是平衡和相对稳定的,而一旦公众对公共性的理解突然有了变化,或者集团寻求打破已有的利益格局,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因此,大多数情形下,美国的政策过程呈现的是一种稳定和渐进主义的总体趋势,但与此同时,偶尔会出现不同于过去的重大变迁。间断性均衡框架的核心在于,长期的稳定之后会有一个急剧的改变,然后又是一个长期的稳定时期。因此,不能简单用渐进决策模型来解释政策改变,政策并不是一直都处于一种渐进的逐渐的改变过程当中。
二、简答题
9. 结合公共组织理论,分析我国公共组织有哪些病象? 试对公共组织的病象成因予以分析并提出改革之道。
【答案】(1)我国公共组织的病象
我国公共组织存在四大病象,即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具体分析如下:
①机构庞大。现在政府机构重叠庞大,人浮与事的现象严重,这不仅滋生官僚主义,助长了贪污腐败和不正之风,也给国家政府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组织内部组织涣散,组织成员情绪低落,贪图安逸。
②人员臃肿。人员臃肿是我国政府机构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公共组织部门林立,工作效率低,人浮于事严重; 组织内部奖惩不分明,吃“大锅饭”,大部分成员无工作积极性。建国至今,我国曾先后多次进行机构改革,想改善这一局面,但成就井不十分明显,历次改革都逃不出“臃肿一精简一臃肿一精简”这一怪圈。庞大的人员编制造成了行政支出的极度浪费。
③政企小分。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小能形成科学决策的投资体制,轻易造成责任小分和决策失误,难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治理经济和社会事物,许多本来应该运用法律手段,或者通过社会中介组织来解决的问题,也是通过设立政府机构治理,把过多的社会责任和事务矛盾集中在政府身上。
④官僚主义严重。我国公共组织内部官僚主义盛行,这直接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不但导致公共组织效率的降低,还会引发社会公众对公共组织的严重不满,不加以改革就无法完整履行公共职责,无法规范行使公共权力,必须对公共组织进行变革。
(2)病象的成因
当前我国公共组织病象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剖析,具体分析如下:
①经济体制的制约
建国后的政府机构改革大多是在建国初期就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进行的。其主要特点是政企不分,政府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直接管理经济和经营企业。这样,随着经济的发展,分工的细化,新的行业的不断产生,与这些行业相关的管理部门主要是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必然膨胀起来。
②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条块结合的行政管理体制,采用逐级下达指标,层层落实的管理方式,在机构的设置上强调上下对口,各地划一,忽视了因地制宜。这是我国政府机构,特别是为了争得更多的上级安排的项目和投资的地方政府的机构很难有效精简的重要原因。
③人事制度的制约
a. 大中专毕业生和军队转业干部的就业制度。在过去的人事制度下,国家机关是一个重要的就业单位,每年都要安置不少大中专毕业生和军队转业干部。这样,本来精简掉的编制,不得不年复一年按常规增长。
b. 干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科学。机关干部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能官不能民,缺乏科学的优升劣汰制度和办法,致使干部队伍的数量越来越庞大,结构愈趋不合理,更使得干部的调整成为机构改革的一大阻力。
c. 富余人员安置没有出路。原有的人事制度对机关富余人员安置的思路比较狭窄,除非特殊情况,一般都采取机关内部消化的路子和由组织上包下来分配的办法,效果不明显,己经取得的精简效果也难以巩固。
d. 工资制度。干部的工资增长,各种待遇的提高,完全依赖于职务、级别,而机构领导职务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为了照顾干部的利益、情绪,就要不断地制造出新的机构,或者使机构升格,或者设置较多的副职,突破领导职务数的限制。④机构编制管理的软约束。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核定工作,历来是明确的。但是这种管理是软约束,而不是硬约束; 是弹性的,而不是刚性的,这使得机构精简的成果很难得到巩固和发展。
(3)病象的改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