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渤海大学发展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假装游戏
【答案】假装游戏是指表现出既与现实相似而又充满了戏剧性色彩的游戏活动。这种游戏的根本特征是“替代性”、“假定性”。假装游戏在婴儿期就出现了,持续整个学前期。它的发展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经常做这样的游戏,可以帮助学前儿童联系和巩固先前获得的知识技能,促进创造力的发展,练习各种社会角色,从而发展社会性技能;还能帮助儿童区分幻想和现实。
二、简答题
2. 简述有关语言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论。
【答案】关于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代表性理论假说主要有四种,这些理论的争论焦点主要在于:语言是先天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是被动学习还是主动创造的、以及认知(尤其是思维)与言语发展的关系等。
(1)强化说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金纳还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在婴儿言语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即言语活动出现后马上给以强化。“强化说”可以解释某些低级言语的发生过程。
(2)转换生成说
这是乔姆斯基提出的一种语言理论。这种理论认为:①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②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 )”实现的;③每一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语
,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音)
(3)模仿说
这是由奥尔波特率先提出的关于言语获得机制的最早理论。他认为,婴儿言语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婴儿的言语能力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即模仿而获得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怀特赫斯特对传统的模仿学说进行了改进,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认为婴儿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有创造和选择的。
(4)认知说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在这种交
互作用过程中,由于动作的发展和协调才产生了逻辑,由此才导致了语言的产生。
3. 简述心理测验编制的基本过程。
【答案】编制心理测验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编制目的:明确测量对象,测量的心理功能是什么,以及测量的用途。
(2)编订测量计划:确定测量覆盖的内容范围,以及在每个内容点上的权重。
(3)编辑测量项目:收集测量资料,选择测量项目的形式,编写测量的项目。
(4)预测与项目分析:通过预测来估计项目的难度与区分度,以进一步筛选项目。
(5)合成测验:选择合适的项目,编排项目并编制复本。
(6)测量的标准化:包括实测内容、实测过程、测量评分和解释测量分数的标准化。
(7)鉴定测量:确定测量的信度系数和效度系数。
(8)编写测量说明书:说明书应包括测量目的,功能,理论依据,测量内容和方法,评分方法,信度,效度等内容。
4. 某学生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照片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下面是该研究的实验方法部分。依据材料回答:
(1)该“方法”中有几处明显的问题,请至少指出其中4处并加以完善。
(2)说明如何通过偏好判断任务检验是否产生内隐记忆。
【答案】2. 方法
2.1被试
某校心理学专业二年级A 班全体同学60名。其视力或矫正
视力正常。
2.2实验仪器与材料
2.2.1实验仪器
某品牌计算机。
2.2.2实验材料
本实验以32对分别表达四种情绪(喜、怒、哀、惧) 的面部照片为材料,其中16对为彩色照片,16对为黑白照片。
2.3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为2(图片类型:彩色照片、黑白照片) (注意对象:目标照片和非目标照片) (任务类型:再认任务和偏好判断任务) 的被试间设计。
2.4实验程序
实验分为学习和测试两个阶段。
学习阶段,随机在计算机屏幕的不同部位呈现16对照片,其中8对为彩色照片,8对为黑白照片。每对照片中有一张为目标照片(以红色边框为标记)和一张非目标照片。目标照片以随机方式一半在计算机的左半部呈现,一半在右半部呈现。所有被试均观察目标照片,并要求正确报
告出照片所表达的情绪。每对照片呈现时间为2秒,然后消失,并要求被试尽快判断所表达的情绪,直到16对照片呈现完毕。
被试休息5分钟后,进入测试阶段。测验时呈现16张照片,其中一半是学习过的照片,另一半是新照片。所有新照片呈现完毕后,再呈现学习过的照片,直到16张照片呈现完毕。所有被试先进行再认任务,然后进行偏好判断任务。
(1)错误和完善方法如下:
错误①:抽样方法不正确,应采取随机抽样或其他科学的抽样方法。
错误②:没有对被试的颜色视觉是否正常进行测定并说明,应加以测定并说明。
错误③:被试问设计,
应为被试内实验设计。
错误④:在计算机屏幕的不同部位呈现材料,应在计算机屏幕的某一固定部位呈现材料,同时平衡目标和非目标照片的位置效应。
错误⑤:所有新照片呈现完后再呈现旧照片,新旧照片应按随机顺序(或其他可抵消顺序误差和空间误差的方式)呈现。
(2)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它与外显记忆不同的特点在于:不完全遵循外显记忆的遗忘规律:启动效应随时间推移没有或很少降低,也不明显受到干扰因素的影响。内隐记忆的测量方法主要有:词干补笔法、偏好判断法等。
其中偏好判断任务是一种内隐记忆的间接测量方法,被试学习某些材料后,对呈现的包括学习过和未学习过的材料,作出喜好判断。为排除干扰,在学习与测验之间可插入分心测验。若被试在偏好判断中对学习过的材料表现出较高或较低的倾向水平,则可据此判断被试完成测验任务时有无意识加工的参与。
题目中,第一步,在测试阶段,随机呈现16张新旧照片,要求被试判断是否喜欢每张照片。第二步,计算被试喜欢新旧照片的数量,若被试对旧照片的喜欢数量显著超过对新照片的喜欢数量,则产生内隐记忆。
5. 简述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奥苏贝尔在他的同化论基础上所提出的关于学习迁移的理论。和过去的研宄不同,奥苏贝尔把迁移问题放在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层面进行考察,认为一切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展开的,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迁移的过程,一切有意义学习必然包含有迁移,并把迁移与认知结构及其特征联系了起来。
(1)认知结构的概念
认知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主要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指人在以前学习和经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经验本身,它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当中;二是指对这些知识经验的组织,即在组织方面所具有的特点。
(2)影响学习迁移产生的关键变量
①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可利用性变量。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