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Z0219发展心理学Ⅱ(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依恋

【答案】依恋是指婴儿和照看人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它表现为婴儿和照看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一般可以分为安全依恋型、逃避型和矛盾型。其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前依恋期、依恋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期。

二、简答题

2. 如何理解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答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1)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小学儿童道德认识表现出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趋势。在道德认识的理解上,小学儿童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但具体性较大,概括性较差。在道德品质的判断上,小学儿童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但常常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儿童的道德判断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所制约。

(2)小学儿童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在品德发展上,认识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的、相称的。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

(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学儿童的道德知识系统化及相应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表现形式,也是小学儿童出现协调的外部和内部动机的标志。

所谓自觉纪律,就是一种出自内心要求的纪律,是在儿童对于纪律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纪律,因此,自觉纪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纪律行为从外部的教育要求转为儿童内心需要的过程。

3. 胎儿心理机能形成有哪些表现?

【答案】胎儿心理机能的形成主要表现在感觉、思维和记忆方面。

(1)感觉的形成

①视觉

妊娠第7周,眼睛形成;第10周,出现连接眼球和大脑的视神经;第12周,出现眼睑;第

28周,眼睑打开。胎儿在4个月时就对光线十分敏感。

②听觉

胎儿听觉感受器在6个月时就已经基本发育成熟,胎儿内耳迷路及周围末梢感受器至孕24

周完成其正常发育。孕8个月时,胎儿能听出音调的强弱与高低,能区别声音的种类且反应敏感。

③触压觉

研宄发现,孕2个月起胎儿已经有皮肤感觉。孕10周左右,胎儿皮肤已有压觉、触觉功能。4〜5个月胎儿的触觉与出生后周岁孩子的触觉水平相当。

④嗅觉

嗅感觉器位于上鼻道及鼻中隔后上部的嗅上皮。孕6个月时,嗅觉开始发育,胎儿能够嗅到母亲的气味并记忆在脑中。

⑤味觉

胎儿12周时舌上出现味蕾,味觉在孕26周形成。从孕30周开始,胎儿已经有了发达的味觉,对羊水的味道有一定的鉴别力。

(2)思维和记忆的形成

胎儿的大脑在第20周左右形成。孕5个月时,脑的记忆功能开始工作,胎儿能够记住母亲的声音并产生安全感。

孕7〜8个月时,大脑皮质已经相当发达。妊娠32周,胎儿大脑已如新生儿。通过脑电波已经清楚地分辨出胎儿的睡眠状态和觉醒状态,这是胎儿意识的萌芽时期。

胎儿在子宫内用大脑接受了大量的信息,能判断其是否重要,决定对哪一类信息作出反应,还要将某些信息传递的记忆储存起来,这就是思维和记忆在工作。

4. 现有一项关于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的研究,在分析两者的关系时,有人建议用相关分析,有人建议用回归分析。

(1)简述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和联系。

(2)若学生动机水平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95, 能否判断学习成绩的变异可用动机水平来解释?如果可以,解释量是多少?如果不可以,为什么?

(3)已知动机水平的平均数为38.6, 标准差为21.6, 学习成绩平均数为33.8, 标准差为18.76, 求回归方程。

【答案】(1)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均为研宂及度量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关系方法。从广义说,相关分析包括回归分析,但严格地讲,二者有区别。

回归分析是以数学方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而相关分析则是检验或度量这些关系的密切程度,两者相辅相成。如果通过相关分析显示出变量间的相关非常密切,则通过所求得的回归模型可获得相当准确的推算值。

根据不同目的,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变量间的关系。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关系,这是回归与相关分析的共同起点。当旨在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时,一般使用相关系数,这个过程叫相关分析。倘若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可能形式,找出表达它们之间依存

关系的合适数学模型,并用这个数学模型来表示这种关系形式,则叫做回归分析。

(2)相关系数是用以反映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指标。相关系数的平方叫决定系数,决定系数表示因变量Y 的变异中有多少百分比,可由控制的自变量X 来解释;本题中相关系数为0.95, 决定系数为0.95的平方,为0.9025, 则称学习成绩变异的90.25%可以由自变量学习动机来解释。

(3)使用最小二乘法,设相关系

根据题目求

解此方程组,代入以上各值,其中相关系

故回归方程为:

5. 简述少年期的一般心理特点。 求得

【答案】少年期一般指13岁左右,大概是初中阶段。表现出的一般心理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1)少年期心理发展存在着矛盾性。具体表现为: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不服从权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与此同时,在初中生的内心中并没有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内心闭锁但又表现出愿意结交朋友,了解外界的开放性;表面上表现出勇敢,但某些场合又表现出怯懦;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等等。

(2)思维品质存在着矛盾发展。初中生在思维发展上最主要的特点是思维的抽象逻辑性,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成分还起作用。思维品质的矛盾性具体表现为: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思维的片面性和表现性依然存在;思维中自我中心的再度出现。

(3)少年期个性存在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不平衡性和极端性或偏执性;自我意识高涨,有强烈的维护自尊的愿望;反抗心理严重,比如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易片面看待问题。

(4)情绪表现出矛盾的特点。具体表现出两面性: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情绪

;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常从一种情绪转为另一种情绪;内向性与表现有时像“疾风暴雨”

表现性共存,有时会故意隐蔽自己的某些情绪。

6. 举例说明成年晚期认知的变化。

【答案】成年晚期认知活动的显著特点有三点

(1)退行性变化,即总的趋势是减退或老化而不是増长或发展。如视觉减退

随着年老,由于眼睛晶状体弹性变小,调节力逐渐下降,因而时常看不清近物,出现老花眼。柯林斯等人曾对4862名6〜16岁儿童及6479名20〜60岁成人的视力进行测查,发现6〜20岁视力达到或超过1.0的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増加。

(2)持续性,即増长或发展并没有终止,而是在持续进行,如高级认知机能思维、晶体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