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28公共政策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外部效应

【答案】外部效应是指存在于市场之外而不受市场机制调节的活动或影响。如果发生在市场之内的某种活动,其影响范围超出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即这种活动的主要部分虽然在市场之内,但其延伸部分扩展到了不存在市场的地方,那么,这种市场之内的活动在小存在市场的地方所造成的影响就属于外部效应。具体的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 当存在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为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2. 市场

【答案】市场是指商品交易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包括由买卖关系引发出来的卖方与卖方之问的关系以及买方与买方之间的关系。一般地,将市场称作第二部门。市场的主要特点包括:①它是现代社会中私人物品(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②它由各种正式的私人组织(企业)组成; ③市场中的私人组织(企业)提供物品(或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 ④分散决策和基于互利的自主交易是市场提供物品(或服务)的主要模式。

3. 执行评价

【答案】执行评价是指对执行过程中的公共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价。由于公共政策的复杂性,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是公共政策主体在制定政策时难于预料的,只有通过执行才能暴露出来。执行评价就是具体分析公共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情况,以确认公共政策是否得到严格贯彻执行,是否作用于特定的对象,是否按原定政策方案执行,人、财、物等政策资源是否充足、到位,公共政策环境是否发生了重要变化,执行机构和人员的效率、主动性、原则性和灵活性如何。

4. 前后对比法

【答案】前后对比法是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评价活动的基本思维框架,其他一切方法都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前后对比法是将公共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从中测度公共政策效果及价值的一种定量分析法。前后对比法通过大量的参数对比,使人们对公共政策执行前后情况的变化一目了然。其小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公共政策的准确效果,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公共政策的本质和误差,因此是公共政策评价常用的基本方法。

5. 政策方案评估

【答案】政策方案评估是指在政策方案出台以前,对各种备择方案的可靠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说明各个方案的优劣,主要包括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评估的过程。其中,可行性评估是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

6. 系统议程

【答案】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诀的这样一种政策议程。从本质上讲,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讨论过程,是一个问题从与其具有特殊联系的群体逐渐扩展到社会普通公众的变化过程,即一个问题引起相关群体的注意,进而引起更多人的兴趣,最后受到普通公众的关注。

二、简答题

7. 政策方案规划的主要原则。

【答案】政策方案规划是指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

美国学者卡普兰曾提出以下政策规划的原则:

(1)公正无偏的原则(prinoiple of impartiality),即从事政策规划时,应持无私无偏的态度,对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社会大众等,均应予以通盘谨慎的考虑。

(2)个人受益原则(principle of individuality),即在从事政策规划时,无论采取何种行动方案解决问题,最终的受益者都必须落实到一般民众身上。

(3)劣势者利益最大化原则(maximum principle ),即从事政策规划时,应考虑使社会上居于劣势的弱势群体及个人,能够得到最大的照顾,享受最大的利益。

(4)分配普遍原则(distributive principle),即从事政策规划时,应尽可能使受益者扩大,即尽量使利益普及于一般人,而非仅仅局限于少数人。

(5)持续进行原则(principle of continuity)即从事政策规划时,应考虑事务的延续性,对公共事务及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过夫、现在及未来的角度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不能使一者相互脱节,否则就不切合实际。

(6)人民自主原则((principle of autonomy),即从事政策规划时,应考虑该政策问题是否可交由民间处理,如果民间既有意愿又有能力处理该问题,最好由他们来处理,政府既无必要也无能力包办一切公共问题。

(7)紧急处理原则(principle of urgency,即从事政策规划时,应考虑各项政策问题的轻重缓急,对于较紧急的问题,应即刻加以处理解决。

8. 简述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与间接客体。

【答案】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

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1)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当两个以上或很多人的期望与实际状态出现差距时,问题就超出了个人的界限,呈现出团体性或社会性,涉及到具有组织共享性的团体利益和具有社会分享性的社会利益,就需要通过团体协商、公共选择等机制来加以解决的问题。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和公共政策问题这三个概念的含义较为接近,容易造成混淆,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遵循问题一社会问题一公共问题一公共政策问题这条路线发展演化。

(2)目标群体

目标群体是指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公共政策所要调整和规范的对象是具有不同性质的利益诉求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公共政策制定的根本目标是如何处理好具有全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具有组织(集团)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具有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三者间的关系,实现这三种利益的和谐。作为公共政策的客体的目标群体与公共政策主体之间是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的。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和解决问题的目标直接规定了目标群体的范围和性质,而目标群体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性,对公共政策主体起着反作用。此外,公共政策主体和客体在地位上具有相对性。公共政策主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客体而存在,公共政策客体也可以作为主体而存在。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目标群体的态度对于公共政策能否达到其预期目标有着重要的影响。

9. 简述政策工具中强制性工具,混合性工具和自愿性工具的具体内容。

【答案】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不仅要界定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选择政策方案,而且还要确定采取何种手段、通过何种机制来执行政策。这种手段和机制就是公共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自愿性工具

自愿性工具的核心特征是它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它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完成预定任务。自愿性工具包括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市场。

(2)强制性工具

强制性工具,也叫指导性工具,它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政府可以选择管制、公共企业或直接提供等手段来实现政策目标。

(3)混合性工具

混合性工具结合了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最终仍由私人作出决策,在某种程度下,这类政策工具兼备自主性和强制性的优点。主要有四种形式:信息与规劝、补贴、产权拍卖、税收与使用者付费等。

10.试评价精英分析模型。

【答案】(1)精英分析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掌握统治权的精英人物决定,并由行政官员和行政机关付诸实施,公共政策反映的是精英阶层的偏好、利益和价值选择。因此,精英分析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