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东大学法学院809综合B(含民法总论、刑法总论)之《刑法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刑法中规定的时效延长。

【答案】时效延长是指在追诉时效进行期间,因为发生法律规定的事由,而使追诉时效暂时停止执行。我国《刑法》规定了两种追诉时效延长的情况。

(1)《刑法》第八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据此,此种情况的追诉时效的延长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己经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己经受理案件。

②行为人实施了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行为。

(2)我国《刑法》第八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据此规定,适用这种情况的追诉时效的延长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①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向上述任何机关提出了控告,而不管该机关是否具有管辖权,可以引起诉讼时效的延长。

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

2. 简述吸收犯与牵连犯的区别。

【答案】吸收犯与牵连犯的主要区别,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主观方面不同

吸收犯必须基于一个犯意,为了实现一个具体的犯罪目的而实施数个犯罪行为,犯意的同一性和单一性,是吸收犯的显著特征之一。而牵连犯虽然也必须基于一个犯罪目的实施数个犯罪行为,但行为人在一个犯罪目的的制约下,形成了与牵连犯罪的目的行为、方法行为、结果行为相对应的数个犯罪故意,故意的异质性和复数性,是牵连犯的构成特征之一。

(2)数个犯罪行为的特定联系的形成机制不同

成立吸收犯所必需的吸收关系,是以非独立性之罪依附于独立性之罪为表象,以数个犯罪行为所符合的种类不同,但基本性质一致的犯罪构成之间固有的特定联系(即依附与被依附关系)为基本成因; 其形成机制,以刑事法律规定的犯罪构成之间的特定关联性为条件。

成立牵连犯所必需的牵连关系,是以牵连意图为主观形式,以因果关系为客观内容所构成的数个相对独立的犯罪的有机统一作为形成根据的; 其形成机制,并不以刑事法律规定的犯罪构成之间的特定关联性为条件。

(3)触犯罪名的性质不同

构成吸收犯的数个犯罪行为所触犯的罪名必须是一致的; 而构成牵连犯的数个犯罪行为所触

犯的罪名必须是不同的。

(4)侵犯的客体和作用的对象不同

构成吸收犯的数个犯罪行为必须侵犯同一或相同的直接客体,并且指向同一的具体犯罪对象; 而构成牵连犯的数个犯罪行为侵犯的直接客体必然是不同的,也不必作用于同一的具体犯罪对象。

(5)处断原则不同

吸收犯与牵连犯的罪数本质虽然均为实质上的数罪,但所适用的处断原则却有所不同。吸收犯的处断原则,是仅以吸收之罪论处,对被吸收之罪置之不论:而牵连犯的处断原则,一般为从一重处断,即按重的罪从重处罚。

3. 举例简述盗窃罪、诈骗罪、侵占罪之间的区别。

【答案】(1)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2)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3)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据为己有,数额较大且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的行为。

(4)盗窃罪、诈骗罪、侵占罪之间的区别:

①犯罪对象不同。侵占罪的犯罪对象是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如主人将客人前来做客的人遗忘在室内的贵重物据为己有。盗窃罪的犯罪对象是不为行为人占有的他人财物,如将商店的贵重商品秘密地藏匿,在不付款的情况下据为己有。诈骗罪的犯罪对象也是不为行为人占有的他人财物。

②客观方面不同。侵占罪的客观方面的行为是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财物,方式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非公开的,前者如保管人被合法地要求返还,但声称不再归还从而据为己有,后者如饭店隐匿客人遗落座位上的贵重物品,企图非法占有而对客人谎称未见到。盗窃罪客观方面的行为是秘密窃取,行为方式只能是行为人认为不为财物所有人所知的秘密方式。诈骗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骗取公私财物,其方式是公开的。

③占有财物的时间不同。侵占罪中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就己经占有了他人的财物,且占有该财物的行为系合法的,如保管人是合法地占有他人寄存物,后见财起意拒绝归还。盗窃罪中的财物只能是在行为人实施了具体的犯罪行为之后才得以占有,如偷偷将将其他乘客包内的贵重物品转移至自己占有。诈骗罪的行为人也是在实施犯罪之后占有他人财物,如谎称交易发生欺骗他人将大额款项汇往自己账户。

4. 如何对缓刑和假释的犯罪人进行监督考察?

【答案】(1)对缓刑的犯罪人进行监督考察的内容为:

①缓刑考察机关

缓刑的考察机关为承担矫正责任的社区。被判缓刑的犯罪人一般送往其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的社区进行考察,社区所属的司法局对社区的考察措施和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

②考察对象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遵守下列规定:

a. 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b. 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c. 遵守考察机关关十会客的规定;

d. 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e. 人民法院可以在判决中根据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的犯罪情况,同时禁止其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③考察的内容

a. 犯罪分子是否再犯新罪;

b. 犯罪分子是否还有漏罪;

c. 犯罪分子是否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的情节严重的行为;

d. 犯罪分子是否有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的情节严重的行为。

④缓刑的法律后果

a. 不再执行原判刑罚。其条件为:

第一,在缓刑考验期内,犯罪分子未再犯新罪;

第二,在缓刑考验期内,未发现判决宣告前还有其他未判决的罪;

第三,在缓刑考验期内,犯罪分子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的J 清节严重的行为;

第四,犯罪分子没有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的情节严重的行为。

b. 执行原判刑罚

如果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间,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c. 数罪并罚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合并处罚。

(2)对假释的犯罪人进行监督考察的内容为:

日前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假释机构,所以刑法规定对被假释的犯罪人,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①在假释考验期内,被假释的犯罪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a. 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b. 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c. 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d. 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