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童话自古以来都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童话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但儿童文学的翻译常常被忽略了。人们通常认为译者用浅显易懂的词语,清晰地把原文意思表达出来就可以了。事实上,儿童文学的翻译难度不仅没有低于成人文学的翻译,而且处处张显着其独特性。儿童文学在主题,结构和价值构成上都与成人文学有着较大的区别,而且对于美学价值的体现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这就要求翻译儿童作品,特别的童话的时候,译者不应该忘记自己翻译的作品是儿童作品,翻译的读者是孩子。儿童文学的翻译应该保证中国孩子对外来文学和文化的认识与接受,通过阅读译文能够得到与原文读者一样的启迪、感受和童趣。因此,好的儿童文学翻译方法对儿童文学的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体学是将文学批评建立在比较科学的基础上的一门学科。每次提到文学批评,批评家应该将注意点放在语言(特别是翻译的语言)与文本功能的关系上面,从而更好的将文本的美学价值和应用的语言价值相结合。而文学文体学是介于语言学和文体学之间,特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学派。文学文体学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空间, 把语言分析与审美阐释有机地融合起来, 摆脱了传统印象式文体研究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增加了信度。也就是说文学文体学在描述语言形式的同时能发掘文学语篇的美学意义,是文学研究从主观性走向客观性的桥梁,同时也摆脱了西方文体学研究过分注重语言分析的形式化倾向, 显示出独特的品格。文体学分析的主要作用就是使译者对童话中语言形式及内容的美学功能更为敏感,帮助译者在翻译语言形式之外,对与其相对应的语言内容的翻译上达到功能等值,避免假象对等(deceptive equivalence)带来的文体损差。 本文将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对《格林童话》的三个汉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由于在童话当中充满着丰富多彩的语音、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童话中的“突出(foregrounding) (Wu, 2002:101)”现象),从而构成了童话独特的文体特征,本文就将应用文学文体学对比及分析此童话的三个不同汉译版本,希望从中看出译者是否达到了功能对等以及实现了作品的美学价值。文章重点在生动性、可读性、乐感性的三个要求上,以及是否功能对等和美学意义,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汉译分析原文的文体特征是如何在译文中得到体现的, 即:语音层面、词汇层面以及修辞手法层面。而且在每一个方面都辅以例证说明,其中有成功的翻译例证和不太成功的例证。希望通过此研究,可以培养和增强译者的文体学意识及实际应用, 翻译出更多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