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安阳师范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元祐更化
【答案】元祐更化是北宋元韦占年间反变法派推翻王安石变法的事件。元丰八年(1085年)春,宋哲宗即位,其祖母宣仁太后执政,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贬黜熙宁、元丰时用事诸臣,起用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等人;学校停止使用王安石的《三经新义》教材,篡改熙宁、元丰时的史官记录,重新编纂《神宗实录》。因这一事件发生在元祐年间,故史称“元祐更化”。
2. 《诗经》
【答案】《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又
,即十五国风,保存有大量民歌,是《诗经》的精华。,多称《国风》《雅》分《大雅》和《小雅》
,是贵族歌颂帝王功绩的作品,有些篇章与后世的叙事诗很接近。《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内容是在祭祀或大朝会时用于歌功颂德的颂歌。根据部分诗篇考察,最早的约作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于春秋中期。
3. 理藩院
【答案】理藩院是清代管理蒙、回、藏少数民族事务的机关。初为“蒙古衙门”,设承政、参政等官。崇德三年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隶属礼部。顺治十八年改为与六部同等。理藩院的设置最初是为了处理蒙古事务,随着清朝对西北、西南各地区统治的进一步加强,理藩院管理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到蒙古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具体管辖范围为内外蒙古、青海蒙古、新疆之额鲁特部、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理藩院还掌管一部分属国及其他外国交往事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另成立了总理衙门,这部分事务始改归总理衙门管理。理藩院的设置,标志清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地区隶属关系的加强,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已深入到边区。光绪三十八年理藩院改为理藩部。
4. 卫所制度
【答案】卫所制度是明朝军队的基本组织制度。大致5600人为一卫,称为卫指挥司,长官为指挥使,一卫辖五个千户所。卫隶属于各省都指挥司,都指挥司又分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军士另立户籍,称军户。每逢战事,就任命将军统率卫所士兵出征,战事结束,将归于朝,兵还于卫所。
【答案】分封制是指西周时期分封诸侯的制度。其主要盛行于周公当政和成康时期。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所封诸侯都在王裴以外,各建邦国。受封者共分三类: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隶属于天子,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勤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各自封国内是君主,也实行分封制。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初期目的是让他们建立封国和军队,保卫中央,收买人心。后大多目的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保卫王室,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以达到巩固政权之意。
6. 士家制
【答案】士家制是三国曹魏推行的军事政策。为保证有足够的兵源和防止士兵逃亡,规定士兵及其家属另立户籍,称为“士家”。士家集中居住邺城一带,由军营或郡县管理,社会地位很低。士家的子孙必须世世代代当兵,娶妻一也必须是士家的女子。士家制保证了曹魏时的兵源,是曹操称霸北方的重要条件。
7. 牛李党争
【答案】牛李党争是中国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阂、杨嗣复为首领,多是进十及第者,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郑覃为首,多以门荫入仕,代表十族地主。牛李党争从宪宗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宣宗时期,前后斗争数十年。基于出身、政见的差别以及个人恩怨的关系,两党的官僚围绕着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而进行激烈的门户之争。就主要问题而言,比较重要的有两个:一是如何对待科举取士。李党主张废进士科,按门第取士。牛党则赞成科举制度,反对按门第取士。在这个问题上,牛党胜于李党,因为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虽然也有弊病,但总比按门第取士要合理进步。二是如何对待藩镇割据。李党重视统一,主张以武力讨伐藩镇的叛乱。而牛党多主张对藩镇妥协姑息,只求平安无事,不求统一。在这个问题上,李党胜于牛党。两党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是在文宗时期,武宗时,李党得势,牛党的首领被贬逐到岭南。宣宗时,牛党重新得势,李德裕被贬逐,死于崖州(今海南省琼山)。到此牛李党争才基本结束。
8. 法家
【答案】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是法家的先驱; 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法”
,集法家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
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 思想和教育方面,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答案】田氏代齐是指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侯的事件。公元前391年,田成子曾孙田和废除齐康公。; 公元前386年,放逐齐康公于海滨,自立为国君,同年,周天子(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氏齐国的历史就此结束,田氏完全取代姜氏的政权,但仍保留“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田氏代齐表明奴隶社会及其统治思想己荡然无存,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形成。
10.军事民主制
【答案】军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因掠夺财富而彼此发生战争。由十战争的需要,在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中,都要设置军事领袖,如传说中黄河上游和中游的黄帝和炎帝部落、黄河下游的东夷部落和长江流域的苗蛮部落等纷纷设置氏族大会、氏族议事会为领导机构,来决定大事,组织指挥战争。这种制度被称为“军事民主制”。这是一种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制度。
11.检籍
【答案】检籍是指南朝宋、齐时期审定、核实户籍的制度。晋、宋以降,由于户籍登记多作伪失实,如窃注爵位,虚报岁数,身强而称疾,人在而托死,增损三状,贸袭万端,或因户存之文书已绝,由是严重影响国家的赋役收入。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始行检籍。至南齐时别置版籍官,又置令史,限每人每日须检出漏巧,查实逃隐、称疾、诈冒士族者,其改从原有籍状,此称为却籍;而被定为却籍者悉充远戍。但由于官吏舞弊,以致应却而不却,不须却反却,由是
,就有富阳唐寓率众反检籍。永明八年(490年),停民怨四起,或逃亡避罪。永明三年(485年)
检籍,并以宋末所注之籍为正。
12.光武中兴
【答案】光武中兴是指光武帝刘秀统治期问,经济恢复、政治稳定的现象。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削平群雄,统一中国,为稳定、巩固王朝统治,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厚予爵禄而禁止其干政; 对诸侯王和外戚也予多方限制; 行政体制,仍置三公,事归台阁; 减省地方官吏。其次,安定民生,恢复经济,重行西汉初年三十税一旧制; 遣散军队还乡务农; 九次下沼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 兴修水利等。其三,比较适当地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他本人也勤政节俭,遗诏薄葬。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二、简答题
13.简述改土归流的含意与作用。
【答案】(1)改土归流的含义
改土归流是指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推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和地方官吏任命改革。土司制度是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