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

【答案】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如下:(1)服务对象利益优先:要尽量保护和发展服务对象的权益,这是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区别于其他专业伦理的最重要特点; (2)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3)约束和鼓励并重; (4)权威性。

2. 机构照顾

【答案】机构照顾是指在专门为老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对老人实施的照顾。在我国,提供机构照料的院舍,分公办(由政府提供资金)、民办(私人自己筹资兴建)和民办公助(私人出资,政府扶持)二种类型。公办的福利院主要是面向那些曾为社会做出过贡献的孤寡老人,免费或只收取少量的费用。

3. 社会工作专业化

【答案】专业化是一个由在经验指导下的个人行为的集合向由一套系统的理论指导下的从业人员的群体性共同行为发展的过程。专业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专业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社会工作专业化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

①在社会工作发展的初期,社会工作由完全处于经验指导下的助人工作向由理论指导下的专业发展;

②其后,专业经历着一个将经验土升为理论的过程。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助人的专业,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知识体系都要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与发展。面对新的实践要求,社会工作专业要不断地充实新知识和技能,这也是专业化的任务。

4. 系统理论

【答案】系统理论把小组看作是由不同的互动因素所组成的系统。按照帕森斯(Parsons )所述,小组是一个由许多相互依赖的成员组成的社会系统。小组工作必须通过增强小组这个系统的开放强度,并且恰当地利用其他系统来影响小组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的互相接纳,根据外部环境的需要和变化确定和维持小组的目标、特征和过程,可以保持小组的平衡和有效实现小组目标。

5. 儿童观

【答案】儿童观是指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儿童观,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对儿童群体的基本认识,即如何认识儿童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儿童的社会本质以及儿童的社会作用等问题:

(2)对儿童个体的认识,即怎样看待每一个儿童的本质,如何认识儿童的主动性和多样性等。

6. 个案工作

【答案】社会个案工作是指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在个案工作中,工作者在与案主彼此信任合作的和谐关系中,充分调动案主本身的潜能与积极性,共同探讨、研究案主的问题、家庭及社会环境,运用案主本身及外部资源,增进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帮助案主成长的目的。

二、简答题

7. 简述社会服务机构评估的意义与内容。

【答案】社会服务机构评估是对整个机构的运行及所提供的服务的评价,是将现状或结果同计划相比较,从而判定机构功能状况的活动。

(1)社会服务机构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它可以明了某一服务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服务计划中成绩和不足,以改善服务和更好地推进机构的工作;

②它可以发现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来实施服务计划;

③通过评估可以向社会服务的支持机构(政府、民间团体、企业和社会)做出交代;

④通过评估还可以对相关政策做出评估,并促使政策的修订。

此外,评估还可以达到总结社会服务经验、发展理论的作用。评估的重要性要求对社会服务机构负有责任的行政领导必须重视评估和推行评估。

(2)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服务的投入情况(特别是资金运用情况);

②服务的工作进度;

③服务的效果;

④服务活动与工作计划的偏离情况等。

8. 简析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的关系。

【答案】(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与基本问题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发生条件及规律的科学。社会心理学产生以来就有两种取向:①以心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社会心理学; ②以社会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称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尽管二者在研究方法上有较大差异,在对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角度上也有不解释,但它们的研究成果都丰富和发展着社会心理学。进而也有学者开始探索将二者统一起来的可能性。

(2)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工作的贡献

社会心理学对以个体为对象的社会工作的贡献是直接的和明显的。当受助者的问题主要是个人性的,并与他的意识和认识密切相关时,社会工作者就会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去分析和帮助他解决问题。由于社会工作的仟务与受助者的心理状态和态度有关,由于社会工作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细致、复杂的互动过程,所以社会心理学必然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支柱。

(3)与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的社会心理学领域

社会心理学在总体上对社会工作具有重要价值,其中尤以如下方面更为突出:人的社会化理论、人格理论、人类成长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群体动力学、社会学习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认知理论、民族性格理论等。

9. 简述社会工作的增能理论。

【答案】增强权能理论强调的是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增强他们的权能。

(1)增强权能理论的历史:

①美国学者巴巴拉. 索罗门1976年出版《黑人的增强权能:被压迫社区里的社会工作》首先提出了增强权能的概念,并使增强权能的观点被社会工作界广为接受。

②社会工作真正进入“增强权能时代”,是在1980年左右。在这个时期,增强权能的观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社会工作实务中都有快速发展。

(2)增强权能取向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

①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产生的;

②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障碍,使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

③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个人的权能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的;

④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受助人的权能不是助人者给予的;

⑤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社会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在于受助者与环境之间是否能够实现有效互动,从而能实现自己。

(3)增强权能社会工作的取向

①伦理价值

增强权能社会工作在伦理价值上强调推动社会正义、尊重受助人自决与自我实现,并让受助人充分参与服务计划的制订。

②干预认可

干预认可是指来自各个方面的对干预计划可能的允许范围。社会工作者要尽可能在各方面允许的范围内为受助者争取更多的资源。社会工作者要协调各方面的限制,使之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达到一致。

③概念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