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货币政策超中性

【答案】把旨在保持动态均衡的目标称之为货币政策的“超中性”。超中性的货币政策要求:货币数量增长(人口的增长,科技进步,经济增长都使实际货币需求增大); 货币量增长率应与实际经济变量相适应,以求得资源配置的动态均衡。

2.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BOP Autonomous djustment)

【答案】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是指由国际收支失衡引起的国内经济变量变动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在纯粹的自由经济中有货币一价格机制、收入机制及利率机制等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

,也称“价格一现金流动机制”,其描述的是国内货制。货币一价格机制(Money-price echanism)

币供给存量与一般物价水平变动以及相对价格水平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当一国处于逆差状态时,对外支付大于收入,货币外流,物价下降,本国汇率也下降,由此导致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绝对或相对下降,从而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贸易收入得到改善。国际收支顺差的自动调节情况正好相反。收入机制(Income Mechanism)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当国际收支逆差时,表明国民收入下降。国民收入下降引起社会总需求下降,从而进口需求也下降,进而改善贸易收支,反之亦反之。利率机制(Imerect Mechanism)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本国货币供给存量减少,利率因此上升,这意味着本国金融资产的收益上升,从而对本国金融资产的需求上升,对外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下降。这样,资金外流减少或内流增加,资本与金融项目收支得到改善。当国际收支顺差时,上述的自动调节仍然起作用,只是方向相反而已。

3. 参与成本

【答案】投资者要想参与市场,要付出学习成本,要交学费,要投入精力,学习市场运作,了解资本收益的变化,监视市场的动态; 要懂得如何进行资产组合,而且要实时地调整组合,如此等等,这些共同构成需要投资者付出的成本即参与成本。

4. 单一银行制和分支行制

【答案】单一银行制和分支行制是商业银行的两种组织制度。单一银行制又称单元银行制,指业务只由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经营,而不设分支机构的银行组织制度。分支行制指银行在大城市成立总行,并在全国及该市或国外各地设立分支行的制度,分支行的业务和内部事务统一遵照总行的规章和指示办理。目前绝大部分国家都采用这种形式。

两种银行制度相比,单一银行制可以限制银行间的吞并和金融垄断,有利于协调政府和银行间的关系,自主}h}和灵活性较好。但是由于限制了竞争,不利于提高效率,与经济的外向化发展

矛盾,金融创新不佳。而分支行制则有利于开展竞争,获得规模效益,有利于调剂和充分运用现金,分散风险,便于国家直接控制管理,但需要高水平的控制与管理能力。

5. 国际信用

【答案】指国与国间相互提供的一种信用形式,是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运动的主要形式。授信国通过借贷资本推动商品输出,而受信国则利用外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主要形式有出口信贷,政府信贷,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商业贷款,补偿贸易等等。国际信用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强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是国际经济合作的必要形式之一。

二、简答题

6. 试分析中介与市场相互渗透发展的趋势。

【答案】中介与市场相互渗透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银行业务的证券化发展。

在资本市场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经济联系均可在证券化的形式中得到表现。证券化对经济生活所覆盖的范围日益扩大。就金融领域来说,银行业务,特别是资产业务的证券化有了迅速的发展。如抵押贷款巾抵押品的证券化,消费信贷的证券化,应收账款的证券化,甚至不良资产也可进行证券化的操作。这样,银行的运作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就交叉在一起。通过资本市场,银行解决了贷款资金长期占用与保持流动性的矛盾; 资本市场也相应地扩充了白己的领域。

(2)银行在资本市场中扩充经营范围。

就西欧大陆全能性银行来说,本来一直从事有关资本市场的经营活动。但在典型的分业经营的美国,银行的经营实际上也占资本市场业务总量的相当份额。在美国,利率和外汇衍生下具市场上,银行,特别是大银行,己成为主要交易商,它们所持有的这类合约占总额的绝大比重。在传统利息性收入明显下降的压力之下,银行不断为自己开拓新的盈利途径,在资本市场小扩充经营范围。

(3)服务于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向传统银行业务领域的扩张。

银行向金融市场渗透,金融市场的中介机构也不断侵入银行的传统势力范围。市场与机构、机构与机构相互渗透和界限口益模糊的趋势是明显的。这一趋势代表金融发展趋势的主流。

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答案】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有赖于三个条件,即健全的利率机制、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

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最主要的实现机制是利率机制。除利率机制之外,还有:①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 ②国家财政收支状况; ③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 ④国际收支是否基本平衡等四个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不仅是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信号,而且对货币供求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因此,货币均衡便可以通过利率机制的作用而实现。

就货币供给而言,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一方面社会公众因持币机会成本加大而减少现金提取,这样就使现金比率缩小,货币乘数加大,货币供给增加; 另一方面,银行因贷款收益增加而减少超额准备来扩大贷款规模,这样就使超额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乘数变大,货币供给增加。所以,利率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就货币需求来说,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人们的持币机会成本加大,必然导致人们对金融生息资产需求的增加和对货币需求的减少。所以利率同货币需求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当货币市场上出现均衡利率水平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货币均衡状态便得以实现。当市场均衡利率变化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也会随之变化,最终在新的均衡货币量上实现新的货币均衡。

8. 什么是微观货币需求和宏观货币需求? 两者的差异性如何?

【答案】(1)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就是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货币需求方程和货币需求函数中,剑桥方程式、凯恩斯货币需求模型、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都是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典型。

货币需求的研究任务首先是识别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分辨清楚各因素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对于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通常划分为三类:一类为规模变量,如收入和财富; 一类为机会成本变量,如利息、物价变动率; 余下的则称为其他变量,如制度因素等。

将机会成本变量引入货币需求模型或函数,是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问题的典型表现。其目的在于说明利率和价格变动这类因素对货币持有主体可能造成的潜在收益或损失,以及这种潜在收益或损失对微观主体货币需求行为的影响。

(2)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是货币当局决策者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合理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从总体上考察货币需求的方法。判断总体货币需求的变动是决定货币供给的关键。

从宏观角度估算货币需求,需要利用货币需求的宏观模型。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费雪的交易方程式都直接是宏观模型。这些模型的共同特点是都没有反映微观主体的心理、预期等因素,不考察各种机会成本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主要是关心市场供给、收入这类指标的变化。也可这样理答:机会成本因素及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都已纳入货币流通速度这一吸纳性极强的变量之中。

(3)对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其着力点在于建立可以更充分反映客观实际的模型并据以剖析货币需求变化的原因; 对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则在于根据可以解释货币需求的变量,其中包括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和一些重要机会成本变量,来估算总体货币需求作为货币供给决策的依据。

9. 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制相对落后。试从金融结构角度简述发展中国家的这一特点。

【答案】从金融机构角度考察,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制具有如下特点:

(1)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工具形式单一,规模有限。而发达国家的金融工具多种多样,规模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