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外新闻传播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目录
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外新闻传播史(同等学力加试) 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一) .. 2 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外新闻传播史(同等学力加试) 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二) 16 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外新闻传播史(同等学力加试) 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三) 26 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外新闻传播史(同等学力加试) 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四) 38 2015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外新闻传播史(同等学力加试) 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五) 53
一、名词解释
1. 《中国时报》
【答案】《中国时报》是台湾发行量最大的两家民营报纸之一,其前身是《征信新闻》,后更名为《征信新闻报》,1968年9月1口改名为《中国时报》,并成立了报业集团,由余纪忠独立经营。该报团以派驻海外记者的第一手采访报道为国际新闻的主要来源,世界各大城市均设办事处,同时订用世界各大通讯社的电讯稿,销量居台湾报纸首位。1987年9月12日,《中国时报》派驻港办事处主任江素惠由香港飞抵厦门采访,成为第一家派出记者采访大陆的台湾报纸。
2. 《华西都市报》
【答案】《华西都市报》创刊于1995年1月1日,是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它首创“市民生活报”定位,制定“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办报方针,自创“敲门发行学,,,创立“区域组合城市”的新型城市报市场策略,以自身的成功模式影响、推动了中国报业的市场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
3. 《时务报》
【答案】《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人筹办。汪康年仟总理,梁启超仟总主笔。1898年8月因易名而终止。
《时务报》为旬刊,所刊内容有论说、谕旨、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该报的宗旨是宣传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深受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的欢迎,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数十篇政论,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是《变法通议》,这篇长文,自创刊号起在报上连载了43期,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时务报》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外报文章又使读者大开眼界,赢得了要求变革的爱国臣民的支持和称许,成为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发行量最高达到1.7万份。
4. 通政司
【答案】通政司的全称为通政使司,是一个沟通内廷与外廷、皇帝与臣民的中央行政机构。它的主要工作是处理臣民章奏。只有为数不多的在京官员向皇帝报告公事的题本直接交司礼监文书房会极门收本处呈递,其他章奏都由通政司递进。由于数量太多,皇帝不能一一亲阅,所以从明成祖永乐年间开始采用通政司在公厅拆封,书写副本,选择一部分上奏的办法。
5. 拟态环境
【答案】拟态环境,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是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概念,由美国学者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6. 《上海新报》
【答案】《上海新报》是上海第一份中文商业性报刊。创刊于1861年11月19日,由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初为周刊,后改为周三刊。伍德为首任主编,内容主要是广告和航运、行情等商业材料。1868年2月革新版式,白报纸两面印,直栏。1869年开始刊登“伦敦电报行情”,是最先刊登电讯的中文报纸。该报也刊载新闻,主要是选录《京报》和本埠新闻。1872年7月2日,为和新创刊的《申报》竞争,该报改为日报,内容有所调整,且压低报价,终因亏损严重于同年年底停刊。
7. 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答案】毛泽东1948年4月2日在山西兴县蔡家崖村对《晋绥日报》社编辑人员发表的谈话,刊载于同年5月出版的晋绥边区《新闻战线》创刊号上。毛泽东对《晋绥日报》在新闻工作中经历的“左、右”两条战线的斗一争作了全面的总结,提出在新闻工作中要经常开展反右和反左两条战线斗争。精辟的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仟务,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他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地同广大群众见面。办好报纸,在报纸上政权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同群众的联系是党工作中一项不可小看,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毛泽东指出,要全党办报,要由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8. 报纸经营“企业化”
【答案】报纸经营“企业化”是1949年12月新闻总署决定在报纸经营方面采取的两项积极措施之一。经营“企业化”要求全国报纸特别是公营报纸,转变长期供给制思想,把报纸作为生产企业来经营,逐步实行经济核算制,精简机构,厉行节约,逐步改变依靠政府定期定额补贴状况,达到经费全部或大部分自给。为实现报纸“企业化”,各报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和办法。
二、简答题
9. 简述甲骨的用途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1)甲·胃·是书写媒介的一种。文字传播时代依赖的是书写媒介,一切可以承载文字的自然物和人造物,都可以是书写媒介。如大自然提供的石头、泥板、树叶、树皮、甲骨、兽皮等,竹木经过简单加工后而成的简犊,质地细薄的丝织嫌帛,以及后来的各种纸。
(2)作为文字传播时代书写工具的一种,甲骨的历史意义在于,帮助人类从口头传播时代走向了文字传播时代,使有声无形的语言转换成了声形俱备的文字,从而使传播的内容可以独立的方式永久地存在。
10.台湾的“报禁”为什么持续了30年之久? “报禁”对台湾新闻传媒事业发展有哪些影响?
【答案】(1)台湾“报禁”概况
1951年开始,台湾当局实行“报禁’夕。当年6月10日,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以报纸、杂志“己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此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第二年4月11日又以行政命令宣布“停止报纸登记”。上述禁令被台湾新闻界习惯地称为“报禁”。这以后30多年中,除了1952年10月10日批准创办了一份由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主办的《青年战士报》(后改称《青年日报》)之外,台湾当局没有再批准过任何一份创办新报的申请。
1987年12月1日,“新闻局”时任局长邵玉铭正式宣布自1988年1月1日起,台湾国民党当局开始接受新创办的报纸的登记,报纸的印张也可增加到日出6张24个版,“报禁”正式解除。
(2)台湾“报禁”持续30年的原因
①台湾“报禁”持续了30多年,这主要和它的政治环境有关。1949年国民党战败迁台,开始在台湾实行严厉的军事戒严体制,实行党禁报禁。当局在言论出版、游行、集会等方面实行严格的管制制度,新闻传播事业由于其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特殊性质,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使命。在国民党统治台湾的初期,因为种种政治因素的影响,报业的开放被视为禁忌,当局只有采取严厉的行政手段对创办报纸进行钳制,只有这样,才能将当时已有的报纸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而不给局势增添任何动荡和不安的因素。
②台湾当局对新闻事业的控制不仅仅是报禁,他们还在各种报馆设立安全局,对报社的记者、编辑等人进行核查,一度还有特务系统严查新闻稿件,这些举措都说明了当局对于开放报纸的恐慌,正因为如此,“报禁”这种直接对新闻事业的创办进行控制的手段才会一直存在。
(3)台湾“报禁”的影响
①报纸数量极少
从1952年到1987年,台湾共有31种报纸,并且这一数字由于“报禁”的影响一直没有太大的波动。
②报纸种类单一
这一时期存在的31家报纸中,有25家日报,6家晚报。除两家是英文报纸外,其余都用中文出版。如果按政治背景来划分,国民党党政军机关经营的报纸有12家,如《中央日报》、《中华日报》、《新生报》、《台湾新闻报》、《台湾日报》等。《联合报》、《中国时报》等民营报纸与国民党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剩余的几家民营报纸均由台湾的地方人士主办。这就导致了这一时期台湾报纸的种类单一,民营报纸的发展步履维艰。
③新闻自由受限
报禁开放前的台湾,一直维持着军事戒严体制。国民党政府在言论出版、游行、集会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