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832城市学综合基础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策监测

【答案】政策监测是指用来提供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信息的一种分析程序,或者说是测量和记录政策运作信息的一类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说明和解释政策执行情况以及评估其执行效果,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根据政策监测的不同时态,政策监测可以分为事前监测、事中监测和事后监测三种。

2. 公共政策分析

【答案】公共政策分析是指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其具有下列儿个基本特征:

①公共政策分析是一个跨学科的、应用性的研究领域;

②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论,又是艺术;

③公共政策分析涉及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政策过程;

④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的,而且也是规范的。

3. 政策系统

【答案】政策系统是指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从系统发生论的途径看,政策系统是政策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研究政策过程的前提或出发点。其中,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参与政策过程的个人或组织,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利益集团、公民个人以及社会媒体等; 政策客体是政策的作用对象,包括社会问题和目标团体; 政策环境则包括社会经济状况、制度条件、政治文化以及国际环境等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4. 沉淀成本

【答案】沉淀成本是指投入决策、某个计划或某个项目的时间、资金或其他资源的无法弥补的花费。它限制了目前投入的选择范围,即已经在政策上投入的资金、人力制约了决策者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这是错误政策终结的障碍。政策终结者总是进退维谷,进即追加投资,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退即不追加投资,要面对的是已投入的资金由于政策终结无法收回的结果。

5. 有限理性模式

【答案】有限理性模式是西蒙和马奇在批评全面理性模式及对行政决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要点是: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选择,所追求的不是最优的方案,而是次优或令人

满意的方案。决策者在“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之下,面对一个简化了的决策,不必再去检视“所有的”可能备选方案。

6. 政策终结

【答案】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政策终结在政策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终结不只是对一项政策的了结,而且意味着修正或调整。政策终结有三个特征:强制性、更替性、灵活性。

7. 政策周期

【答案】政策周期是指政策经过制定一执行一评估一监控一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的一个周期。政策周期表明,新的政策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常常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适应新情况而对原政策加以修改调整,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周期,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

8. 情景描述法

【答案】情景描述法又称脚本写作法。这种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政策未来的预测之中。它把研究对象分为主题和环境,通过对环境的研究,识别影响主题发展的外部因素,模拟外部因素可能发生的各种交叉情景,以预测主题发展的各种可能前景。情景描述表现为着重研究偶发事情及决策要点的一系列假设事件。

情景描述预测的过程包括如下几个基本步骤:

①确定预测主题;

②根据预测主题,寻找资料;

③寻找影响主题的环境因素;

④分析在不同影响领域主题实现的可能性以及突发事件的影响;

⑤对各种可能出现的主题状态进行预测。

9. 公共利益

【答案】公共利益是指社会或国家占绝对地位的集体而不是某个狭隘或专门行业的利益。公共利益表示构成一个政体的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它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即公共政策应该最终提高大家的福利而不只是几个人的福利。公共利益这一概念有助于评估和理解政策过程,它基于社会价值回答了既定政策的目标是否值得实现这一问题。

10.公共选择理论

【答案】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政治经济学”或“政治的经济学”理论,80年代以后被广泛地应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说、交换范式和力一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假定:政治行动者个人(不管是决策者还是投票者)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

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由这一假定出发,公共选择理论得出了一系列关于公共政策及其过程的理论解释。根据这种途径,投票者更像是一个消费者; 压力团体可以看作政治消费者协会或有时作为合作者; 政党变成企业家——他们提出竟争的一揽子服务和税收的交换选票; 政治宣传等于商业广告; 政府机构就是公共公司一一它们依靠动员和获得充分的政治支持以掩盖成本。

二、简答题

11.什么是政策问题? 如何看待政策问题的性质?

【答案】(1)政策问题是指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以及为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政策问题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状况,而且也是一种主观感知及集体行动的产物。

(2)理解政策问题可以把握以下几个要素:

①政策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或情况。政策问题首先是某种客观存在的情况,当人们感到问题的存在时必定有某些具体的事实呈现在眼前。

②政策问题是可以被感知的。一种情况事实上己存在,但不为人们所感知,仍不构成问题。 ③政策问题是大多数人所感知到的一种情况。如果一种社会状况为个人或少数人所感知,那往往属私人或少数人的事情,难以构成政策问题。政策问题必定是公共问题,它必须涉及相当多的社会成员,并为他们所感知,并具有一定的严重性。

④价值、利益、要求的冲突。政策问题联系着人们的利益、价值和要求,不同的个人、群体和阶级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利益要求。当一种情况违反某些个人、群体或阶级的利益和价值时,人们便要求政府采取某些行动,逐渐成为政府必须解决的政策问题。

⑤需要、受剥夺、不满足感的产生。一种情况之所以被认为是问题,除了与利益、价值相冲突外,它所产生的结果,还必须使人们感觉到有一种需求,必须满足它; 或者有一种受剥夺的感觉,且这种感觉必须强烈到迫切需要采取行动去解决的地步。

⑥团体活动过程。政策问题往往是团体的冲突,只有通过团体或社会的多数人对问题一再界定的过程,才能产生一个为多数人认可的问题; 政策问题也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进入政府议程。

⑦权威当局认为有必要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问题。一个问题要成为政策向题必须是属于政府管辖内,且政府有必要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那些问题。

12.简述公共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

【答案】(1)公共政策的政治性

作为政治系统运行重要环节的公共政策,必然服从于和服务于政治系统中公共权力所规定的意志、利益、任务和目标,这就是公共政策的政治性特征。政治系统是掌握社会公共权力的组织与机构,政府制定、执行公共政策的权力是由政治系统通过合法的途径授予的。因此,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机构制定与实施的任何政策都必须维护和巩固现行的政治统治。

公共政策的政治性在阶级社会中有时又表现为阶级性。当政治系统中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与其他处于被统治地位的阶级的矛盾具有对抗性质时,政治性就表现为强烈的阶级性; 而当二者的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