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专业学位)810文学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东亚战后派
【答案】东亚战后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以战争为背景、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文学流派。东亚战后派文学的产生,是以1946年1月由七位评论家创办《现代文学》杂志为发端,以确立“现代的自我”的文学批评为先导,强调尊重个性自由,追求文学的主体性,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迈开了战后派文学的第一步。属于这个流派的作家在创作思想、艺术风格上不尽相同,但他们的主导倾向都是现代主义的。他们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舞台或背景,深入地剖析了战时和战后的日本人和日本社会。野间宏在日本战后派中很有代表性。
2. 自然派(俄国)
【答案】自然派(俄国)是指俄国19世纪中后期出现的批判封建专制和农奴制度的现实主义作家流派。19世纪30年代,果戈理创作了揭露社会现实黑暗的作品,这些作品被反动文人攻击为“自然派”,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及时地予以了还击,撰文阐述果戈理小说的现实主义价值,指出了“自然派”文学跟人民的关系,捍卫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性和斗争性,继承了这一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就被称为“自然派”。他们极力忠实地描写现实,抨击腐朽的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在体裁上,他们多采用叙事文学形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俄国社会现实。代表作家有果戈理、屠格涅夫、冈察洛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3. 《第二十二条军规》
【答案】《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当代作家约瑟夫·海勒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约瑟夫·海勒以二战为背景,描写了一支驻扎在意大利附近的美国空军部队的军营生活,无情地嘲讽和抨击了黑暗的现实,揭示了深刻的社会危机,表达了人必须作出人生选择的思想。小说以喜剧的方式表现悲剧性的内容与主题。小说利用荒诞不经的情节,反讽俏皮的语言,描写人难以摆脱的困境,揭示了现实生活的荒诞不经,在笑声中嘲笑了社会,但是饱含着辛酸与无奈。小说成功塑造了“反英雄”形象; 通过“人像展览式”的戏剧性结构构建了一个荒诞的世界,整体上显得凌乱破碎,但呼应了小说的荒诞氛围。
4. 《春香传》
【答案】《春香传》是朝鲜人民家喻户晓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最早产生于14世纪高丽恭愍王时代,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最终形成完整的作品。《春香传》在朝鲜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
正如《红楼梦》之于中国古典文学一样。故事讲述了艺妓成春香和贵公子李梦龙之间迂回曲折的爱情故事,根据不同版本的流传,两人的结局也不尽相同。它和中国的《红楼梦》、日本的《源氏物语》并称亚洲三大古典巨著。
二、简答题
5. 《局外人》是如何表现世界荒诞的。
【答案】对于荒诞的理解,《西西弗斯神话》中就存在主义哲学对“荒诞”有这样的解释:由于任何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在小说《局外人》中,主人公莫尔索在荒诞的世界中孤立无援,他在面对荒诞的世界时,是冷淡、漠然和绝望的,他的存在状况以及对荒谬世界的反抗,都是一种与己无关的局外人的态度。整部小说以莫尔索的视角来观察这个社会,从他拒绝虚假的行为考察社会,而莫尔索经历的三次死亡事件,则显示出了世界的荒诞。(1)社会的荒诞
①荒诞在道德中的显现
在莫尔索的观察中,守灵及送葬过程中人们的种种举动,与葬礼应当有的氛围显得极为不符。在这个过程中,处处是人的本能在压抑之下所表现出的荒诞性:老头子们坐在灵堂门口,一言不发,审判似的盯着莫尔索; 在一大片沉默之中嘬腮帮子,发出怪响。吐痰,强忍磕睡却睡的很死,早晨醒来面如死灰。在对种种人的本能反映的观察中,葬礼早己失去了它的庄严性。送葬的过程更为荒诞:一面是毒热的太阳,满头的汗,一面是黑沉沉的衣服,有条不紊的形式,但那个女护士长一语道破了人的心声:“走得慢,会中暑; 走得太快,又要出汗; 到了教堂会着凉。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在肉体本能的需要占据上风的时候,真情湮没了,庄严丧失了,只剩下一个道德的空壳在支配人的行动,结果就是不断地忍受痛苦。在道德理性的秩序下,是非理性的欲望的冲动,抗争。更多受非理性的欲望支配的莫尔索,触摸到了荒诞。道德要求在此地将一切都纳入它的秩序之下,道德的强力与太阳,汗,肉体令人窒息的感受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而人则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同时也就落入了荒诞之中。
②荒诞在法律中的显现
这分明是一场游戏:律师,报纸的渲染,闷热的天气,轻松的嬉笑,无聊的看客之后他的被判死刑,再次见证了荒诞的无孔不入。这又是一场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较量。在检察官精彩的推理之下,莫尔索被理性判了死刑,遭受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杀戮。在法律上,排除了一切的偶然,他是蓄意谋杀; 在道德上,他是一个没有灵魂的麻木的躯体。他被控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掉了他的母亲。道德辅佐着法律,从人的灵魂中,用逻辑的方式推出必然的结果。这是理性的胜利。审判的意义在于还给人类以正义。然而,如同之前的葬礼,终极的意义在过程之中被消解掉了。无休无止的听证会,无关紧要的辩词,将莫尔索拉入其中而又将其排除在外的局面,法律的严肃与正义只是律师与法官的玩偶,审判只是对于人们生活无聊的刺激。一切都是形式与意义的相离。宣判的庄严,更加重了荒诞。
(2)命运的荒诞
小说的第一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在语气冷漠的背后,是叙述者真诚的态度。叙述者不知道母亲死于哪一天,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的死亡之偶然性。可以说这第一句就给小说染上了荒诞的氛围。加缪说最大的荒诞就是死亡,因为它剥夺了人对幸福的渴望,对岁月的回忆。把生命从时间中排除,人也就没有机会实现幸福了。死亡显示出的荒诞一开始就抽在了默尔索的脸上。在此,莫尔索是以静观的方式觉察到荒诞的存在,在枪击阿拉伯人的事件中,他则完完全全介入了荒诞之中。一次偶然的旅行,一个偶然的天气,一次偶然的碰面,便发生了决定他一生命运的事情。明显的是,他没有杀那个阿拉伯人的动机,然而阳光的照射,蒙住了眼睑的汗水,在混混沌沌中他开了枪。荒诞又一次显出了它的可怕的力量。这是一次非理性的胜利。在无可抗拒的荒诞面前,莫尔索真的受到重重一击。在苦难之门上短促地扣了四下之后,他就被送进去了。“由于莫尔索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他的母亲”,所以他被判了死刑。三次涉及死亡,无一不显示着荒诞。
6. 《十日谈》如何对禁欲主义进行冲击?
【答案】禁欲主义是基督教宗教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要求人们严厉节制肉体的欲望,尤其是性欲,并将其贬低到肮脏、低贱的位置。针对中世纪封建神学和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创作了《十日谈》,大胆描写爱情,赞美自然和谐的情欲,对违背人性的社会恶果、教会人士的纵欲进行揭露。
(1)正面描写男女爱情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赞美爱情,肯定了男女爱情的权利,认为爱情合乎人性、崇高可贵,人们有享受爱情和享受幸福的权利。他还指出爱情源于人的天性,不仅可以激发人的聪明才智,还能够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如第五天的故事,西蒙是一个愚顽的绅士,老师与朋友都无法改变他,但与一位乡下姑娘相爱,受到爱情的熏陶后变成一个才艺出众的人。通过这种爱情的描写,《十日谈》反映了人文主义自由爱情观,起到了反禁欲主义的作用。
(2)揭露了教士的淫乱,批判了教廷和宗教教义
薄伽丘无情地戳穿了宗教人士的虚伪本质,描写他们在宗教外衣的掩护之下,大肆纵情声色。《十日谈》中大量描写了僧侣和尼姑追求享乐,僧侣勾引良家妇女的故事。薄伽丘对禁欲主义的批判没有止于揭露教士的虚伪,而是进一步抨击了罗马教廷和宗教教义,指出了其虚伪性和反人性。
总之,在《十日谈》中,薄伽丘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上,肯定了人们对现实幸福的追求和享受,突出地歌颂了对爱情的追求; 同时揭露了宗教人士的虚伪,并进而批判丁教会与宗教本身对人性的扼杀,极大地冲击了禁欲主义。
7.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的战争描写有何时代意义?
【答案】《大胆妈妈》是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创作的一出历史剧,时代背景是德国三十年战争。剧中女主人公名叫安娜“菲尔琳,号称“大胆妈妈”。她带着两个儿子,一个哑女,拉着货车随军叫卖,把战争视为谋生的途径,发财的来源。这个把生活希望完全寄托于战争的女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