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858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过渡时期总路线
【答案】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 国体和政体
【答案】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掌握。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是我国的政体。
3. 党的思想路线
【答案】党的思想路线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4. 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科教兴国战略具体是指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简答题
5. 为什么说农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答案】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基本的依靠力量。工人阶级正是与农民阶级结成了巩固的联盟,才掌握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完成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并进而走向社会主义。广大农民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其原因在于: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带动了整个国家的改革和建设事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他们衷心拥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
(3)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但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间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
(4)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又要教育、引导、支持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国家主人翁观念,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推动农村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体系。它们不但以新的形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强大生命力。
7.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
设的过程中,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同时,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理论先是毛泽东思想,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中国实际进一步具体化,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党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相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中,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都形成了各自具有丰富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而贯穿在这些内容中的一条红线就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方面的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都是实事求是的产物。
(3)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哲学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原则。其中,实事求是是这个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渗透于党的全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是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一切胜利,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检验证明,把握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与发展脉络,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8. 如何理解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答案】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其原因在于:
(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步入协调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文化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2)当今世界,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消除各种体制性障碍,改变我国文化产业规模较小、相对分散、总体实力弱的现状,不断提高文化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4)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步伐,使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使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