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部)现代教育技术(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量规

【答案】量规是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标准,往往是从与评价日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详细规定评价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准确度高、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等特点。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习任务是以非客观性的方式呈现,量规的应用也就日渐得到重视。

技术的新型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同时虚拟学习社区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组织。

2. 微格教学

【答案】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微格教学实际上是提供一个练习环境,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以精简,并能使练习者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

3. 系统科学

【答案】系统科学(系统理论)是以系统为研究和应用对象的一门科学。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它着重考察各类系统的关系和属性,揭示其活动规律,探讨有关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正在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向社会科学广泛转移。人们将系统科学与哲学相互作用,探讨系统科学的哲学问题,形成了系统哲学。

4. 信度

【答案】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一般多以内部一致性来加以表示该测验信度的高低。信度系数愈高即表示该测验的结果愈一致、稳定与可靠。系统误差对信度没什么影响,因为系统误差总是以相同的方式影响测量值的,因此不会造成不一致性。反之,随机误差可能导致不一致性,从而降低信度。

二、简答题

5. 试比较分析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各自的优点及局限性。

【答案】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系统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的学习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学习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将上述两类教学系统设计进行比较,各自的

优缺点如下:

(1)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的优缺点

①优点: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②缺点:以“教”为主教学系统设计中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的成长。

(2)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的优缺点

①优点: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由于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即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②缺点:以“学”为主教学系统设计,在相应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往往忽视教师的主导或指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忽视教师指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

6. 简述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答案】(1)电化教育概念和教育技术概念

①电化教育名称的产生

a. 我国电化教育起步的标志是1919年开始有人开始运用幻灯进行教学。陈友松和戴公亮建议从视听教育手段中选取效果较好、需要用电的四种媒体,即幻灯、电影、播音、电视归为一类,并将采取这类媒体进行的教育活动称为电化教育;

b. 我国较为正式地使用电化教育一词始于1936年,当时的教育部举办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以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陆续正式使用电化教育名称,并推广沿用至今。当时的电化教育专门指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

②电化教育概念和教育技术概念

学习、研究AECT'94后,教育技术的几种有影响的定义

a. “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b.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c.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包括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媒体与教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与开发、远程教学技术、教学评价技术等内容。”

③AECT'94教育技术定义的扩展内容

a. 强调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和信息技术的支持;

b. 把研究对象由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扩展为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

c. 强调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优化教与学。

(2)我国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①五个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教育软件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 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的八门主干课程:教育技本导论、学与教的基本理论、教学系统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远程教育基础、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媒体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项目实践。

(3)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

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专业始于1983年。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三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设立硕士学位授予点,明确了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 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北京师范大学设立教育技术学博士点。到现在,己经有30多所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设立本科(或专科)教育技术学专业,十余所高校被批准建立了教育技术学硕士点,四所高校设立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从而形成了一个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完整的教育技术科专业体系。

(4)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①重“电”轻“教”;

②重“硬”不重“软”;

③重“教”不重“学”;

④重科技轻人文。

7. 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答案】(1)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正在逐步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在进入这个阶段以后,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创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全新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有可能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的深化改革,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究、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重点目标,即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3)可见,为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即“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实现这样的教学结构变革,就是要彻底改变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作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其核心则是要改变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这正是信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因此,必须从变革教学结构的高度来认识“整合”,而不是只从工具、手段的角度看“整合”,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建构出真正科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