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616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现在流行的创造力测验依据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答案】现在流行的创造力测验依据的理论基础是吉尔福特的关于智力结构的理论。
⑴吉尔福特在智力结构的研究中引入因素分析方法,由此提出了他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在此模型中,他发现智力操作中存在聚合与发散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有组织的思维方式;而发散思维则是既无一定方向又无一定范围的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
⑵吉尔福特还认为发散思维在行为上主要表现出3种特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这三种特性相互联系,变通性建立在流畅性基础之上,独特性又建立在变通性与流畅性的基础之上,因为只有反应数量众多,才有可能反应角度多样化,进而才有可能出现新视角,新观点。
⑶吉尔福特将发散思维的特性视为人的创造性活动的特性,并因此将创造力定义为发散思维的能力,即对规定的刺激产生大量的、变化多端而又独特的反应的能力。
⑷吉尔福特关于智力测验注重聚合思维而忽视发散思维的评论得到很多学者的共鸣,并且,他视发散思维为创造力之核心的观点也为很多研宄者所接受。因此,目前常见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创造力测验基本上是沿循吉尔福特的理论观点编制而成的。
2. 简述测量误差的含义、类别及控制测量误差的方法。
【答案】(1)测量误差的含义
测量误差指与测量目标无关的变量所引起的不准确和不一致的效应,是指实测值与真值之差。实测值是实际测量某种事物或现象时所获得的测定值;真值是被测量的事物或现象的真实规模的取值。
(2)测量误差的类别
测量误差一般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两类。
①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的变化无规律的误差,使得多次的测量结果不一致,这种误差的大小和方向是随机的,称为随机误差。
②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因素引起的恒定的有规律的误差,它稳定地存在于每一次测量中,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3)控制测量误差的方法
要想控制误差,就必须使测验标准化,即测验的编制、施测、评分及对分数的解释都必须标准化。
①提高编制测验的科学性。标准化的首要前提,是对所有受测者施测相同的或等值的题目。其次,在测验的编制方面,不仅要注意所搜集的材料的丰富性和普遍性,同时还要注意:
a. 测验项目的取样应当对欲测心理品质具有代表性;
b. 测验项目的取材范围要同编题计划所列项目相一致;
c. 测验项目的难度应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d. 编写测验项目的用语要力求精练简短,浅显明了;
e. 初编题目的数量要多于最终所需要的数量,以便筛选或编制复本;
f. 测验项目的说明必须简明。
②施测过程的标准化。所有受测者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接受测试。包括:相同的测验情境;相同的指导语;相同的测验时限。
③评分与计分的科学性与标准化。评分的客观性也是测验标准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评分的客观性意味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分者对同一份测验试卷的评定是一致的。只有当评分是客观的时候才能够将分数的差异归于受测者本身的差异。
④对测验结果解释的标准化。如果对同一施测过程可做出不同的解释,那么测验便失去了客观性。因此,需要建立一定的参照标准,使测验分数可以同参照标准进行比较,从而显现其分数所代表的意义。
⑤主试与被试的配合及操作规范等。主试与被试之间的配合程度对实验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主试在实测的过程中,其操作要规范,符合标准化的操作程序。
3. 试析创造力的实质与表现。
【答案】(1)创造力的实质
①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条件,在创造力中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②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等人认为,发散思维表现于外部行为就代表个人的创造力。重视发散思维在创造能力结构中的作用,并不排斥聚合思维的作用。人们在进行创造思维时,整个过程反复交织着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创造能力包含独特性和有价值性两个基本特征。
(2)创造力的表现
吉尔福特与其同事霍夫纳尔将创造力的表现归纳为六点:
①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
②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答案。
③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 ④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 ⑤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
⑥洞察性,即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和多样性,能进行意义的变换.
4. 态度和品德测量的常用方法有哪些?优缺点何在?
【答案】(1)态度测量
①态度概述
态度是指个体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倾向,它包括认识、情感和行动倾向三种成分。态度的准确评价有以下几种功能:
a. 了解人们对各种不同事物的态度;
b. 评价宣传工具在改变人们的态度中的效果;
c. 评价教育工作的成效。
②态度测量方法
a. 《等距量表》法
第一,《等距量表》法又名《瑟斯顿量表》,是由瑟斯顿编制。他的基本思路是:围绕某一态度主题,选取能代表该方面的态度语或项目若干,由专家对这些项目进行等级排列及根据专家的反应确定项目的等级。该量表信度一般在0.8〜0.9之间。
第二,比较困难的工作有两项,一是项目的收集和编制,二是项目的好坏及等级的确定。 第三,评价
优点:在主题比较清楚、调查范围不广的态度问题调查上的效果较好。
不足:制定过程复杂,选项目、找专家评价都很困难;用中位数代表态度等级不一定合适;专家的意见能否代表一般人值得怀疑;等距量表事实上是否真正等距,亦把握不准。
b. 《利克特量表》法
第一,《利克特量表》法是由利克特于1932年提出来的,该量表假定每一项目或态度语都具有同等的量值,项目之间,没有差别量值;要求受测者对每一个项目的态度强弱按五级或六级反应;用的是受测者在所有项目中评定等级的总和。
第二,评价
优点:制作过程简单,而且能广泛接受与态度主题有关的项目;可通过增加项目而提高效度,并且允许受测者充分表达态度的强烈程度。
不足:相同的态度分数者可能持有不同的态度模式,从总分只能看出一个人的赞成程度,而无法对态度差异作进一步的解释。
c. 《哥特曼量表》法
第一,《哥特曼量表》是由哥特曼于1950年提出。该量表试图确定一个单向性的量表,相同分数的人,态度模式相同。
第二,评价
优点:由单向性带来的态度分数与态度结构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