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806中国古代文学阅读与写作之中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综合题

1. 陈祚明《采寂堂古诗选》:“子建既擅凌厉之才,兼饶藻组之学,故风雅独绝,不甚法孟德之健笔,而穷态尽变,魄力厚于子桓。要之三曹固各成绝技,使后人攀仰莫及。”如何理解陈对三曹的评价? 结合作品加以简析。

【答案】这段话中子建即曹植,孟德即曹操,子桓即曹丕。此评以变化的眼光看待三曹,同时又准确得抓住其各自的主要特点。

(1)曹操

曹操以相王之尊,爱好文学,延揽文士,为建安文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①曹操开学习乐府的风气。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富于创新精神。

曹操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所以胡应麟说曹操《短歌行》等诗是“汉人乐府本色尚存”。

②他多以四言诗写汉末动乱,抒发理想和壮志,就艺术形式而言,曹操的四言诗也为已经板滞僵化了的四言诗体注入了活力,使四言诗重放光辉,开创“建安风骨”新诗风。此外,曹操还开创了清峻、通脱的散文新风气。

(2)曹丕

曹丕是建安文学的组织者与倡导者,他留守邺城时,常与文士们相聚宴游,诗酒竞豪。

①曹丕与这些文人诗酒唱和,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已具备了文人集团的性质。

②其《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自觉的先声,是在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方面都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篇纲领性文献。

③他对古代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曹植

曹植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①他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推动了建安风骨的形成。

②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诗人。他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

③他注意诗的词彩美和气韵美。锺嵘在《诗品》中评价他的诗说:“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此外,曹植也是建安文学的积极推动者。

(4)三曹之诗风

①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的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②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

③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 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

总体说来,陈柞明在《采菽堂古诗诗选》中对三曹的评价是较为客观和公正的,他准确地把握了三曹的特点,给予他们颇高的文学评价。这主要是因为三曹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是“建安文学”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

2. 简述盛唐主要诗人群体。

【答案】盛唐的主要诗人群体有山水田园派和边塞诗派。

(1)山水田园诗派

唐代天宝年间,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大多以山水田园作为审美对象,表现闲适恬淡的情趣,不同流俗的思想,他们创作的山水田园诗,艺术形象鲜明,意境蕴籍,语言清新,着力创造静逸明秀之境,在诗歌中抒发隐逸山水情怀。盛唐主要田园山水诗人有:孟浩然、王维、祖咏、储光羲、常建、裴迪、綦毋潜等。

(2)边塞诗派

边塞诗的发展贯穿于整个唐代,但由于时代精神不同,边塞诗在精神气骨方面也有不同。从审美价值看,盛唐边塞诗是最具神韵的。盛唐边塞诗是盛唐士人入世精神的重要体现,反映了主导性的时代精神,具有恢宏豪宕的气质和雄深外拓的境界。主要诗人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崔颢、高适、岑参等。

3. 简述汉代咏物赋的创作概况。

【答案】汉代咏物赋的创作概况具体如下:

(1)西汉时期咏物赋的创作概况

①主要作品

西汉的咏物赋有贾谊的《簴赋》(残),刘安的《屏风赋》,刘欲的《灯赋》(残),扬雄的《都酒赋》等。还有枚乘的《忘忧馆柳赋》,中山王刘胜的《文木赋》,公孙诡的《文鹿赋》,路乔如的《鹤赋》,以及邹阳代韩安国作的《酒赋》《几赋》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原文失传而名目可考的咏物赋,如司马相如的《梨赋》,刘向的《雅琴赋》《围棋赋》等。

②作品类别

西汉诗体赋的咏物一般可以分为:

a. 单纯咏物的,如刘向《熏炉铭》等;

b. 咏物寄慨的,如羊胜《屏风赋》、孔减的《蓼虫赋》等;

c. 咏物、隐喻、调侃兼而有之的。如扬雄《都酒赋》等。

(2)东汉时期咏物赋的创作概况

咏物赋发展到东汉时期,西汉赋坛流行的那种四言体赋逐渐发生了变异,数量逐渐减少,四言咏物赋逐渐让步于骚体的咏物赋。虽然同是咏物,二者之间在某些方面也有继承关系,但无论从句法形式,还是从表现手法方面来说,东汉的咏物赋都表现出和西汉四言咏物赋不同的风貌。

①东汉早期咏物赋多用“咏物寄意”的创作模式

东汉前期,骚体咏物赋中的大多数篇章,如班固的《竹扇赋》,班昭的《缄缕赋》《大雀赋》《蝉赋》等,仍多采用四言咏物赋“咏物寄意”的创作模式。

②东汉中后期咏物赋多用“借物抒情”的创作模式

东汉中后期,张衡的《扇赋》,蔡邕的《短人赋》《笔赋》《伤胡栗赋》《蝉赋》《弹棋赋》《霖雨赋》等,己经不满足于单纯的状物,其侧重点是把咏物与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事物性状当中能引起人的主观感受、或者说能与人的感受相契合的方面着力进行描绘,使之成为人的主观感受的某种外现。这样,“咏物寄意”变成了“借物抒情”。此外,马融、蔡邕、王逸、繁钦等人的赋作也都有上述特点。其中蔡邕的赋尤其突出。他所作《笔赋》《伤胡栗赋》《蝉赋》《弹棋赋》《霖雨赋》,都是有所寄托而作,不仅在题材内容方面突破前人,而且在表现方式方面也具有突破传统咏物赋的倾向。

4. 简述唐宋古文运动。

【答案】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骄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到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这一运动在中唐由韩愈、柳宗元等人发起,但它的成功却在北宋。北宋的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号召的文学革新运动,在欧阳修、王安石和“三苏”的大力倡导之下,继承了韩、柳的成就,使古文成为文学主流,蔚为风气。他们所提倡的散文实际是一种新型的散文,既有所继承,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时代特点。就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 就形式言,是由骄体而散体,体现了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1)唐代的古文运动

中唐时期散文的创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前代文风革新努力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并有李翱、皇甫湜、刘禹锡、白居易等一大批参与和响应者,它针对南北朝以来骈文创作的浮艳空洞的流弊,以恢复孔孟儒学为号召,以学习先秦两汉散文为目标,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诸方面进行变革,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影响,使古文取得了压倒骄文的优势。韩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其理论的核心是“文以明道”,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得到了重视,也以多种文体和多样的风格实践了他们的理论。苏轼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