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805中国古代文学史之中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元曲四大家
【答案】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四大家都不求仕进,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和人民联系密切。其代表作品大都能真实地反映元代社会现实,思想内容深刻,生活气息浓烈,且与舞台演出结合紧密,人物语言生动形象,戏剧冲突集中、紧凑。四人中,关汉卿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是我国古代戏剧的奠基人。
2. 章回小说
【答案】章回小说是明代产生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也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形成的,讲史以讲说前代历史、兴废争战为主,开始以口头讲述为主要形式,由于不可能一次把一部历史故事说完,所以必须讲若干次,于是便产生了分节讲述,每节用题目的形式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讲史和小说话本合流,再加上作家对民间作品的加工整理,就出现了章回小说。《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书的成书过程,也就是章节回小说的诞生过程。
3. 七宝楼台
【答案】七宝楼台是南宋词论家张炎对吴文英词的比喻。张炎《词源》卷下称:“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意谓语言魅力,结构离奇,而意思不相连属。数百年来,或言晦昧,或言组钉,多数人对吴文英的词不理解,总未能说清吴文英词的好处。吴文英词的突变性章法结构是具有超前性的,类似于现代意识流手法。因此,古人对吴文英的指责是可以理解的,而吴文英在章法结构上贡献也是值得称赞的。
4. 活法
【答案】“活法”说,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吕本中提出来的作诗主张。所谓“活法”,是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江西诗派以奇峭僻涩为特点。而吕本中则有意用李、苏的疏畅自然补救其弊; 江西诗派以杜甫为宗,奉守黄庭坚“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等诗训,虽有规则可循,但亦极易受到束缚。吕本中的“活法”即“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提倡“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有意识“以苏济黄”,消除江西诗派末流的生硬造作之弊,为宋诗发展开拓出“流转圆美”的新途径,吕本中后期的诗歌创作也体现出一种轻快圆美的新风格。但由于当时盛行的诗歌法则是源于黄庭
坚的江西诗法,所以这意味着江西诗派内部的新变。
5. 豪放派
【答案】豪放派是宋词的风格流派之一。豪放派取材广泛,常抒写壮志豪情,描绘奇伟景物,风格豪迈奔放,沉郁悲壮。苏轼是该词派的开创者。苏词冲破了晚唐以来词的“艳科”范围,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品和词的艺术功能,境界雄奇阔大,气势吞吐八方,给词坛吹进了一股豪放雄风。到南宋则词人众多,其中辛弃疾为豪放词派的大师。辛词回荡着铁马金戈的爱国主义强音,慷慨悲凉。骏发踔厉,充满豪情。
6. 建安七子
【答案】建安七子是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徐幹、应玚、刘桢七人的合称。七子之中除孔融外,均依附曹氏政治集团,是邺下文人集团中的杰出人物。建安七子的得名源于曹丕《典论·论文》,“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以王粟的成就最高,被刘韶誉为“七子之冠冕”,他的代表作有《登楼赋》《七哀诗》。
二、论述题
7. 试论述“建安风骨”。
【答案】(1)“建安风骨”的涵义
建安风骨是对汉末魏初时期的优秀诗歌创作特色所作出的概括。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者,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2)主要人物和代表作品
①主要人物有曹氏父子曹操、曹王、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还有蔡琰等人。
②代表作品
曹操的《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曹巫的《燕歌行》其一,曹植的《白马篇》。 王粲的《七哀诗》三首、刘桢的《赠从弟》三首、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徐幹的《室思诗》、应玚的《赠赵淑丽》。蔡琰的《悲愤诗》。
(3)突出贡献及历史影响
三曹扫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一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
8. 汤显祖称:“湖家四种(按,指‘临川四梦’),里巷儿童之技。人知其乐,不知其悲! ”(《答李乃始》)结合作品分析,谈淡你对汤显祖所说“乐”与“悲”的理解。
【答案】汤显祖“临川四梦”的四个梦境演绎了纷繁世间事。《紫钗记》是霍小玉与书生李益喜结良缘,却被卢太尉设局陷害,幸有豪侠黄衫客从中帮助,终于解开猜疑,消除误会的悲欢离合的幻梦。《牡丹亭》描写了杜丽娘因梦生情,伤情而死,人鬼相恋,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痴情之梦。《南柯记》讲述了书生淳于棼于梦中做大槐安国驸马,任南柯太守,荣华富贵梦醒而皈佛的故事。《邯郸记》则表现了卢生梦中娶妻,中状元,建功勋于朝廷,后遭陷害被放逐,再度返朝做宰相,享尽荣华富贵,死后醒来,方知是一场黄粱梦,因此而悟道的警醒。其中有乐有悲,世人多是知其乐而不知其悲,乐与悲的千变万化总离不开一个情。
(1)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临川四梦的乐与悲都是情的流露。 “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情”与生俱来并始终伴随着生命进程。而且“万物之情,各有其志”,各有其秉性和追求。“思欢怒愁”等表象、感伤宜泄等渠道,都是情感流程中的不同环节。世间之事,非理所能尽释,但一定都伴随着情感旋律的抑扬。
(2)从理想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 临川四梦”便是“至情”的演绎。 以《牡丹亭》为例,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3)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而“临川四梦”所表达的乐与悲,往往将悲剧意识蕴含于喜剧意识之中,而一般人很难在喜剧意识之后深刻感悟到悲剧精神。
(4)戏剧表演可以“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使得观众在戏剧审美活动中无故而喜,无故而悲,将旁观者从冷漠无情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调整过来,“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疬不作,天下和平”。人们最终在“至情”的感召下,于戏剧的弦歌声中,把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9. 论述元杂剧《西厢记》的人物塑造。
【答案】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艺术上最大的成就就是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活灵活现地描摹人物的性格特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等独具个性特征的戏剧典型形象的塑造,使它成为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
(1)崔莺莺是个性格深沉内向、内心热烈,表面却幽静矜持的少女
她有着美丽的容貌,又“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小能,却被深深地闭锁在寂寞的闺中。并由于“父母之命、媒如之言”许给了“花花公子”郑恒。她既无法驱遣自己青春的苦闷,也不容易突破封建礼教的藩篱去自由的处理自己地爱情,所以她只能用“酬韵”“听琴”等隐蔽的方式相互倾诉彼此的爱恋。而在遭到重大阻力使彼此隔绝时,只有暗自抒发自己的苦闷和相思,因此在遇到青年书生张生时就一见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