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心理学2004(附参考答案)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 摘要
南开大学200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心理学
基础专业:应用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
1.韦伯定律(差别感觉阈限)
2.适宜刺激
3.感觉的适应
4.迁移
5.遗忘曲线
6.分化抑制
7.侵犯
8.类语言
9.非动机性归因偏差
10.思维定式
二、简述题(每题12分,共72分)
1.错觉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2.如何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
3.影响群体内聚力的主要因素。
4.群体决策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5.时尚的一般特点。
6.认知不协调理论。
三、论述题(每题19分,共38分)
1.偏见产生及其持续的原因。
2.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分析“非典”流行期间的某种社会现象。
参考答案
南开大学200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心理学
基础专业:应用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
1.韦伯定律(差别感觉阈限):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触觉的差别阈限。经过研究发现,为了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可用以下公式来表示:K =∆I /I 其中I 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其中K 为一个常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对不同感觉来说,K的数值是不相同的,即韦伯分数不同。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程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韦伯分数适合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2.适宜刺激:指对特定感觉器官的特定性质的刺激。不同感受器对不同的特定形式的刺激最为敏感,感受阈值最低。各种感受器的一个共同功能特点,是它们各有自己最敏感、最容易接受的刺激形式;比如: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370~740nm的电磁波,耳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Hz的疏密波。正因为如此,机体内、外环境中所发生的各种形式的变化,总是先作用于和它们相对应的那种感受器。这一现象的存在,是因为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各种特殊结构和功能的感受器以及相应的附属结构的结果,便得它们有可能对内、外环境中某些有意义的变化进入灵敏的感受和精确的分析。
3.感觉的适应: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