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中国音乐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六代乐舞
【答案】六代乐舞又称“六乐”或“六舞”,是中国奴隶制时期歌颂帝王的代表性宫廷乐舞作品。包括黄帝时一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大咸》(也称《大章》)、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濩》以及周武王时期的《大武》。
2. 简述四大声腔的流传区域和艺术特征。
【答案】四大声腔是指明初至清中叶流行于江南各地的南曲声腔,包括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明初至清中叶300余年的时间里,以四大声腔为代表的地方声腔的兴起,开创了以南曲为主体的戏曲传奇时代。
(1)海盐腔产生于浙江海盐,南戏四大声腔之首,明代以来在上层社会十分流行,音乐风格幽雅、文静,演唱多用官话。
(2)余姚腔源于浙江会稽,产生于元末明初,明中叶成为遍及南北的重要剧种之一。弋阳腔元代出现于江西弋阳,流传地区十分广泛,除两京、湖南、闽、广以外,明代还传至云南、贵州等地。
(3)弋阳位于江西东部,这里原有的山歌,小曲很发达。南戏传到这里之后,结合当地的汉族民间曲调而形成弋阳腔。弋阳腔的腔调可变化,易于吸取溶化其他曲调,因而传到各地之后,又吸收了当地的民间乐曲而形成新腔,成为一支在湖南、广东、四川等影响比较大的声腔。弋阳腔的特点是有帮唱、唱腔,用鼓板击节,演唱形式“一人唱而众和之”,即一人演唱众人帮腔。伴奏乐器只有打击乐器,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4)昆山腔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因元末居于昆山附近的顾坚始创而得名,明代魏良辅等一批戏曲音乐家对昆山腔的唱腔做了进一步加工提高,改革后的昆山腔曲调细腻婉转、轻柔舒缓,人称“水磨腔”,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3. 《霓裳羽衣曲》
【答案】《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又名《霓裳羽衣歌》或《霓裳羽衣舞》,相传由唐玄宗创作,另有说法是唐玄宗根据印度《婆罗门曲》改编。从唐诗的记载中可知,这首大曲的音乐具有浓厚的西域佛教音乐成分,舞者的服饰则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调色彩。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霓裳羽衣歌》及其注文为了解这首作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据其推断,这部大曲音乐共有36段(散序6段、中序18段、曲破12段)。其中最精彩的音乐是抒情气息极其浓郁的散序部分,结尾则一反大曲在急剧的节拍中结束之常态,而是缓慢地终止。该曲早已失传,学术界一般认为,宋代姜夔于1186年发现并保存下来的《霓裳中序第一》,可能就是乐曲中间的一段。《霓
裳羽衣曲》有着极为感人的艺术魅力,代表着唐代歌舞音乐的最高成就。
4. 荀勖笛律
【答案】荀勖笛律是西晋律学家荀勖于晋泰始十年(274)制成的定律法,又名晋泰始笛律。笛律是管律的一种,在不设钟馨的场合,奏乐时据这种特制的笛来为弦乐器和歌唱确定调高。晋泰始以前的笛律,往往凭经验制作无严格律数,笛律有严格律数的,以荀勖笛律为代表。荀勖笛律形状如现在直吹的箫,全套12支笛各适用于吹奏一调,应十二律。每笛开六孔,可吹奏正声调、下徵调、清角调三种不同形态的七声音阶,即荀勖所谓“三宫二十一变”。
5. 《酒狂》
【答案】《酒狂》是魏晋时期阮籍所作的古琴曲,载于《神奇秘谱》等多种琴谱中。根据姚丙炎先生的打谱,该曲采用了三拍子的节奏,音乐主题是一个不断向上跳进、又复渐次下行的乐句。乐曲通过描绘混沌、朦胧的情态,以发泄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音乐内在含蓄寓意深刻。其特点是将调式主音和属音等稳定音作为每拍首尾的支点,中间嵌入大跳音程,从而造成节拍轻重颠倒的效果,刻画出酒醉者步履瞒珊的神态。全曲共有五个段落的循环变奏,张力不断加大,感情不断深化,至尾声“仙人吐酒声”才通过较为自由的节奏,将饱满的情绪舒缓下来,最终乐曲在悠长的节奏中结束。《神奇秘谱》解题载:“籍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世虑于形骸之外,托兴于酗酒,以乐终身之志。”即阮籍借助乐曲中醉酒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现实强烈不满,但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心情。《酒狂》一曲,手法简练,形象丰满,思想深刻,展示了文人高度的文化修养,堪称我国古代音乐中的珍品。
6. 变文
【答案】变文是唐代说唱音乐形式,俗讲的一种方式,即以讲唱佛经故事为主的“讲唱经文”,实际上就是把正式的经义变异成为述事、述文、述趣为主,而不以述经、述义、述理为本的佛经故事的演唱艺术作品。其艺术形式特点为叙事曲折、描写生动、想象丰富、语言通俗,文体形式有韵文散文相间、全用韵文或全用散文等不同种类,表演特征有说有唱有图,文图相辅相成,其中“唱”在中间占有重要地位。内容除表演佛经故事外,多以历史故事为主、民间故事为主,曲调则多取自民间音调,作品如《孟姜女变文》、《汉八年楚火汉兴王陵变》等。
7. 节奏
【答案】节奏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指音响的长短、强弱、轻重等有规律的组合,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主要因素,能够使乐曲体现出情感地波动起伏,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任何音乐,无论是庞大的交响乐,肃穆的宗教歌唱,还是简朴的乡村民歌,都具有节奏。音乐的奥妙之一在于周期性律动的无限多样性: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各有不同的强拍循环周期,它们构成音乐的不同格调。音乐的节奏和速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的速度直接影响音乐的性格。
8. 蔡元定十八律
【答案】蔡元定十八律由南宋蔡元定(1135-1198)所创律制,记载于《律吕新书》中,是在“三分损益法”生出十二律后继续生六个变律(变黄钟、变林钟、变太簇、变南吕、变姑洗、变应钟),置于其同名正律之后,形成十八律。十八律解决了三分损益律音阶转调后音程关系不统一的问题,使在十二个调高上构成七声音阶时,能够统一成一种正声音阶结构模式,在律学研究方面是一个突破。由于十八律仍限用十二正律为宫,因此仍属于十二律体系。其缺点在于,仍未脱离三分损益律的局限,无法根本解决黄钟还原问题,不能循环往复地旋宫。
二、简答题
9. 河南舞阳贾湖出土骨笛的音乐特点及其音乐史价值。
【答案】(1)1985年,考古学家在河南舞阳贾湖村东一片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当音乐学家采用闪光频谱恻音仪,选择其中一支完好无损的七音孔笛对它进行测音时,骨笛能够吹奏出一串与中国传统音阶大致相同的音列。在被测音的那支骨笛音孔旁,可以看到钻孔前刻划的等分符号,说明当时的“工匠”在制作这批由猛禽腿骨管截去两端关节的骨笛时,己经做过精确的计算和设定。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测定结果表明,这些小孔都是有目的地用来调整音高的。可见,8000年前的骨笛制造者不但心中有“数”,而且匠心独具。
(2)贾湖骨笛以其可触、可看、可闻、可辨地提供了音响材料,有声有色地吐露了远古文化的信息,反映了无法用文字记述的音响发展的历史实情。它告诉我们远在8000年前,我们的先民己经掌握了物理声学规律背后潜含的数理关系,并且有了相应的数学计算能力,达到了相当精巧的乐器制造工艺水平,其音乐思维也己发展到固定音阶结构的程度。号称以五声音阶为主的中国,其实早在七、八千年之前,就己具备了有着稳定结构,超出五声的音阶形态了。这也证明当时的音乐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在这之前,中国音乐一定还存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段时间以千年还是以万年计,现在难以猜测。
(3)贾湖骨笛的发掘和测音研究所提供的更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是:它的音阶结构恰好是现在存见的中国传统音乐最常用的音阶结构。随骨笛一起出土的还发现有骨哨、埙、陶钟、磐、鼓等。这些乐器分布于中国广阔的土地上,时间跨度也很大,说明它们是中国原始时期的主要乐器。其中钟、磐、鼓在后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至于埙和哨等乐器,直到今天仍存活于民间。
10.隋唐时期有哪些音乐机构? 它们担负着什么样的职能?
【答案】隋唐的音乐机构是适应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而建立的。隋炀帝在关中设立教坊,唐玄宗又首创梨园的建制,从而使隋唐宫廷拥有自身隶属的音乐机构,它们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平行存在,相互补充,为隋唐燕乐的高度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资源,严格的音乐管理制度也为后世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太常寺是我国封建社会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隋代太常机构有很大扩展,唐代太常寺,规模更为庞大。教坊和梨园则是适应唐代宫廷燕乐的需要建立的音乐机构。唐代教坊己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中独立出来,成为宫廷中教习、管理音乐的场所,并由皇帝直接委派内监任领导职务。唐代教坊集中了高水平的歌舞、器乐人才。唐玄宗时,教坊己有五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